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4|回复: 2

被丢货、被盗窃……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被平台欺负惨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1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805 于 2019-3-13 23:55 编辑 2 k3 T, |4 X7 X; e
$ U% |5 W1 [- s7 I
划重点:
4 c$ o, L4 ^5 O1有中国卖家怀疑,当看到某款商品热销的时候,亚马逊会拿走卖家的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对卖家宣称“货丢了”。* m& n' l: @7 ]) _1 m6 h7 U# B3 b
2“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
, V; X* [, |7 J$ U0 w4 Z5 V# X$ ~" E3亚马逊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
( P% u# l7 O2 U8 [4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
# d' f9 ]9 m/ h5 \" p5亚马逊完成了垄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来对付中国卖家,而不用去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玩法。
  F5 X* Y2 |$ z7 p亚马逊每年数十亿美元营收来自中国的“中小跨境卖家”——他们已成为这家全球电商巨头最依赖的跨境卖家群体。但是现在,不少中国卖家和亚马逊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 |9 i! X, C4 z+ S% L# D* \- S- d' X. t, s4 X2 g3 ~) ~& Z1 e) }
他们指责亚马逊使用隐蔽手段侵害他们的利益,“歧视”对待中国卖家。而亚马逊在过去两年针对中国卖家单独设计了一套“惩治”体系,并利用自己对平台和规则的掌握,加速收割优质的中国制造资源,壮大自己的自营品牌。在双方的博弈中,中国制造突破过往代工模式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 n1 _9 d* D6 R5 ?" p
" ]4 f0 R( @0 M6 u: o4 \“货丢了”
# Q9 ~* k- Q( v% {9 {% |
5 ~4 y5 D$ k, y! F) I, L- F. H2017年夏天,一款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玩具产品在亚马逊上突然走红。来自中国的薛畅所在的电商公司正是这款玩具最早的一批卖家。! k9 k" h, d2 r7 L4 e' L& {
6 q( k* q3 m) w5 g' u
货物供不应求,薛畅立刻开始着手补货。很快,从中国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的新货运送到他们租用的亚马逊美国仓库。亚马逊告知,货物已完成清点。
4 F& l0 N! l1 T0 y2 E, i( c2 D- o( L; X
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发生。数以万计像薛畅一样的中国电商遍布全中国,他们每天通过亚马逊把大量货物卖到美国。亚马逊则通过收取佣金、销售提成以及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从他们身上赚取收入。
5 v+ J) r! \$ m/ F3 h  j9 F6 H2 {6 ?% U! H& x

# _' ~0 n, e5 J, o1 ?) t大多数中国卖家选择的亚马逊 FBA 服务,卖家的仓储、物流等都由亚马逊承担
- k! d) c; Y' T2 y3 Y: ^4 L9 \但是这一次,事情的进展有所不同。
4 ]+ I7 j# I, z5 z2 Y" _( x! q
  q3 {/ Z6 F# s4 [0 Y% ~5 o; T就在新货即将上架前两天,薛畅在要求亚马逊清点货物时却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亚马逊的邮件。邮件通知他们,这批新货“全部丢失了”。3 n( T! h6 f( H6 H+ h! ]/ b
1 R+ d0 s" _* m/ N1 P, Y, H- _7 _
薛畅和同事瞬间懵了。已经连续加班一周的团队,只能眼巴巴看着销量快速清零。“没有买家会等你,这个爆款从此就与我们无关了。”6 y# f- P& c! w0 [

' k! I9 n/ J# W3 r+ I8 t而紧接着,更吊诡的事情发生。; d! O3 a7 O+ [- m, [: p
, t0 z  r) N6 V9 D0 k
就在通知丢货后几天,薛畅发现,一个新的卖家开始售卖同一款产品,而这个卖家正是亚马逊自己——一个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他们的售价也比薛畅的售价高出不少,但销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热销。
$ ]- {8 p7 H2 E  p) [+ j9 O5 J+ @5 O( l
“这之前我们根本没见过亚马逊这家店在卖这款产品。而且这个一直是很小众的产品,哪有那么多工厂马上就能做?”薛畅说。左思右想,他只能想到一种解释:“我们和很多同行都怀疑,这是亚马逊拿走了我们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 w( ?* a7 w( V. J9 }- O
, D* W: ^+ i- t- T$ Q& t) K" `' U
令他们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亚马逊这个平台的模式:亚马逊既是平台方,同时又通过自营品牌在平台上卖货。“亚马逊经常帮助自营打压其他三方卖家,” 薛畅说。
- D& w( D# U$ T1 L$ U. c. @7 U
8 m) \3 ?! D; X但薛畅无法找到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而且,亚马逊也早早在平台的规则中写清楚了对“丢货”的处理方式:亚马逊造成的丢货,会全额赔偿。当然,那些已经支付的仓库费用,以及为此批货物付出的广告费用都不会回来。
% t2 n! N9 T% E' p5 o( G
+ R9 y, u$ C0 k! s; p“丢货这种事情每个中小卖家都遇到过。想想亚马逊的体量,丢货确实不可避免。”在PingWest品玩调查的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十余名卖家中,几乎每个人都对丢货习以为常。
5 ]) F1 O# W+ P1 s
4 Y; n( N) k7 o$ G- f他们认为,“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9 B, t/ {- W, _8 w2 N4 y# `  ?/ L
) y# S6 E7 Q7 _/ Q$ a$ g2 f! {
与淘宝不同,亚马逊淡化“店铺”概念而强调“商品”,同一个产品用同一个销售页面(listing),只有卖的最好或权限最高的卖家可以决定listing的内容,并且成为默认卖家,其他卖家则被折叠显示。“跟卖”指的是售卖其他人已经卖的很好的产品,这往往能省去前期的用户培育以及推广成本,是一些小卖家刚开始经营时常用的策略。
; I" k4 D7 u2 w. @' V$ Z9 \& S4 r! J: \# `& S7 Q/ ~/ T. H

1 v/ o4 k' F8 K3 l) v% k(图片来源:跨境电商司机小梁)
8 l* ~+ \) y) O% ~) l9 F. f/ T亚马逊上一个产品的 listing 页面,大多数顾客会直接选择占据了默认购物车(buy box)的商家,而其他卖家会被折叠(右下角的其他卖家)用户需要点击打开名单进行选取,在操作上多了很多成本。9 i/ s5 W( D8 M, a
! N) ]# H- h7 j
但当亚马逊决定跟卖时,它会直接成为默认卖家,并获得修改listing的权利。也就是说,强行夺走你的顾客。/ ^: t, K. B, ^7 }' p/ ^% d1 k
1 b: x4 V9 V3 p' ?
深圳卖家陈盼在今年年初销售的一批家装产品,因外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损坏而遭到退货,当货物退到亚马逊仓库后,亚马逊告知陈盼,他们决定将这批货物买下。2 e7 z+ U9 b$ k9 H  T

% |2 F. T0 {- M3 L* I0 v“这批货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外包装有一点折损。但亚马逊要低价买下然后自己卖,你没法拒绝。他并不是跟你商量,而只是通知你一下。因为这都写在他们制定的规则里。”
  S! x% Z! a- I. s+ S7 W2 G: f0 L8 |; H( i/ g2 G6 T3 B
之后亚马逊自营很快上架这批退货进行跟卖,并迅速售罄。在这期间,陈盼的货一件都没卖出去。
, L- x' }4 F6 u% \# F' U( l6 Q& {0 m6 T; @* h9 ~. R# C
“亚马逊的确会用各种手段打压第三方卖家来扶持自营品牌。”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士对PingWest 品玩说。“有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偷你的货,而是通过丢货这件事制造一个时间差,电商卖货,时间窗口一过,就什么都没了。”# ^+ j0 Q( j1 H# B2 C4 A3 ~
1 ?; [' i* c# q3 \& _9 ~) S) i! k
多名接受采访的跨境卖家都表示,自己遇到过因亚马逊突然通知丢货而导致自己热卖产品断货的经历。他们认为谁在这些过程中最终受益了?
& w! v; a+ `. `, N
. }) [: E1 M. `* b* S/ F“亚马逊的自营品牌。”
& m. k8 j9 k) A
/ F, f1 m3 C+ G; O5 p“这几年遇到的莫名其妙的丢货越来越多。这时候你就知道事情不对了。”陈盼说。$ ]7 x( Y- t) W% H, u
! ]1 R8 `* c2 C9 W
我自营,你供货
- {% u4 G7 P; I+ G$ `. o! `, F" M; e6 N
这些跨境卖家之所以第一时间就怀疑亚马逊,是因为这个美国科技巨头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9 h( X9 P: ]! I1 M2 A
8 Z* l0 l" c9 P$ S
亚马逊由贝索斯创办于1995年,最初只是一家网上书店,之后扩展到其他商品并开放第三方卖家进驻平台。2017年第三方卖家销售额首次超过了自营产品。这些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商品,在给亚马逊平台提高销量的同时,也成了亚马逊的“小白鼠”——卖的不好的会自然淘汰,而卖的好的产品,亚马逊随时准备好进行收割,由它的自营来垄断销售。
3 ?7 B' k2 P1 A8 M0 f( P
# V1 m4 J1 r; ~+ k: H; i6 g9 @从第三方卖家身上赚佣金,与自己直接卖货相比,显然后者利润大很多。尤其是前期的试错风险都被第三方小白鼠们承担的情况下,亚马逊的自营只需要收割利润即可。: _% \9 Q5 D- X# d7 v" _

' S. I7 i5 v. `  J. [“对于电商来说,数据最重要。而现在数据都在平台手里,什么好卖他们比谁都清楚。”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分析道。“另外,流量排名也是他说了算,只要他自己做,你花多少钱也永远拍不到他前边。”
3 i$ K7 e) _; @1 w) I3 ~
+ m9 r; C6 Z$ N0 I6 C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会标上“amazon basics”的标记,在搜索产品时,自营产品基本上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而且对于用户来说,有亚马逊背书,产品会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据许多卖家观察,亚马逊用于决定商品推荐位、排名等的一套算法,在自营商品这里都不再适用。
$ o' [2 y) \; g5 o7 _+ T: Z# s# @! }! F0 c
  q  h- R' T* D* }2 W/ v* {6 J
“我去看过他们自营的一款充电线,首页全是一星差评,漫天遍地,但根本没有用,照样一天几千件的卖。”一名在深圳从事3C类跨境电商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说,那之后他就停掉了自己的同类产品。“这就好像去沃尔玛旁边开了个便利店。你怎么可能竞争的过?”6 v+ Z- m5 O' x0 v! W! V. {* v- i
8 f, ?5 F9 C: {. Z: G, o6 d, m
“其实亚马逊从第一开始就会告诉我们,它会考虑所有产品都做自营。” 他说。“就等于一开始就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3 |0 J; [: Z. x( E  U) t/ z

+ K0 [, }) B, D既然考虑所有的产品都做自营,亚马逊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跨境的独立卖家,而是单纯的制造供货商——它可以用“上帝视角”的数据能力,寻找那些更新换代慢、品类(SKU)少、销量巨大且比较稳定的热门产品,用自营品牌推出同款,靠巨大的流量优势来垄断销量;它也可以直接找到热门商品卖家,将其“归化”为自营品牌的供货商。. ]; ]/ a- |$ ?3 B+ S6 r$ y+ ?

5 m* S4 _) R2 ?1 U当被亚马逊找到的商家拒绝合作时,事情有时会变得很难看。# z+ D0 @! b% O7 E8 Y
7 S0 T& }+ e  ]7 P
2018年底,杭州一家中型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何平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我们邀请你成为我们的供货商,与我们的自营品牌合作。”邮件来自亚马逊美国总部,他们看中了她销量很高的一款汽车配饰。邮件提到的合作条件,相比于当时她自己销售和运营的利润率大幅降低。1 J! ^- l+ V( Q, p- `: X" y$ @

: ^1 ?0 N4 @; I  C她看完邮件后很快选择拒绝这个邀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把利润拱手交给亚马逊”。何平的父辈就在浙江经营家具代工厂,她知道传统代工业务的弊端,也知道中国制造该如何升级。“没有自己的品牌,无法享受品牌溢价,辛苦到头却需要依赖上游企业,定价权也不再自己手中。”而亚马逊此次看上的产品在她经营多年后已经初见成效。她想留住这个品牌,并且把它做大。$ \: v! V0 u0 ?9 e5 i$ K

- U; r2 P+ ~2 f: ]  Z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她的预料。" `" _( m/ G9 Y9 W3 o- l

' k7 @* h- S! i/ p就在正式拒绝亚马逊的邀约6天后,坐在办公室的她突然听到屋外负责运营员工的喊声:这款被亚马逊看中的配饰被平台以“侵权”为由强行下架。
- a- ], p8 e9 L( a& B+ R8 k. V: M5 `
何平立刻开始联系客服和招商经理。经过一个月的低效邮件往来后,她发现,亚马逊给出的理由是产品描述中有一个词语涉嫌侵权,但事实上这个词语只是这个产品对应的英文单词。) q8 R/ t' v4 u' |

; K: Y( ^# Q# \: h1 J9 Y“它说你侵权你就侵权,”她说。“最终我们花了一个月证明这个词是中性的,但已经晚了。”这款产品已从从排名第一跌落到百名之后。她将这个经历理解为“拒绝亚马逊的代价”,认为这是亚马逊给她的一个警告。
  V; y6 T* }; g: g5 a' z0 J( R' e" c; z+ Q5 I- r: x7 {
根据多名亚马逊卖家的观察,去年亚马逊新注册了大量自营品牌,平台上的自营商品比例也明显增长。同时,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他们中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8 d9 ~2 G! q+ M* `; M" d; t
/ W& b; N% j9 L6 ]9 l
“不公平”
6 z1 t" f, L1 D8 t, h4 A4 c1 q' m. U' G, X0 K7 Z
亚马逊近年来很少谈论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从未公布过来自中国卖家的数据。不过,根据一些公开数据可以大致计算出中国卖家为亚马逊贡献的营收。
) s4 u/ U3 {# O; _2 ?6 C0 d7 y) K; k" l
2018年全年亚马逊从第三方卖家获得营收为427.5亿美元。此前贝索斯的股东信中曾透露,2017年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中有25%来自跨境卖家。由于这部分收入与商家的营收直接挂钩,因此保守估算,跨境卖家贡献的服务费营收为106亿美元。
, `$ j# \! C+ c! ?1 V2 @: m' F7 X  K  U& ~
据PingWest品玩调查的中国跨境商家普遍估算,亚马逊平台上的跨境卖家至少有50%来自中国。粗略计算,中国商家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给亚马逊贡献的营收就在53亿美元以上。
5 s/ I( C* |; q, l% W8 ]( I0 Y
: i  g8 ]! m: ~" c" }
& d7 h) |/ w% |# k' L2015年的一场活动上,亚马逊在中国推介全球开店业务" G" r0 p7 U5 D, B0 S0 V4 l# F
“这还没有包括那些因为有美国公司而被统计成美国卖家的大卖家。中国卖家真正的贡献比这肯定要更多。”一名中国跨境大卖家表示。) _, b4 y  _" U& z7 W

7 h* l( E- l$ O9 s! L" u* P1 ~% u但是,如此体量的营收贡献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却发现,自己和亚马逊间连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都没有了。# c2 N6 [' U+ b1 c, }$ B# x" K  l

4 E, P' G* i2 _- V/ E这背后是过往8年亚马逊与中国卖家之间的僵持关系。
0 d& Q9 P7 b7 u7 x
8 C% `, R% N6 d2012年,亚马逊推出名为“全球开店”的新业务,立刻吸引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厂家们。他们依靠低成本及供应链等优势,迅速成长为平台最主要卖家。根据亚马逊2015年透露的数据,短短3年其平台上的中国卖家数翻了13倍。
% s6 J: W' |- N0 ?$ ^5 E5 Y( F) @' r0 ?6 C! _  G
“全球开店业务最开始推出时明显感受到他们想希望吸引更多商家,因为亚马逊投资建设的仓库当时很多都空着,没人用就太浪费了。当时的各种费用都很低,入驻门槛也低,更别提完善平台管理规则了。”陈盼说。2 b% V) @! d6 Q  m; _5 x9 m

) z4 |- h- R, \( X$ w+ A: V% z“2012年到2015年是中国卖家躺着赚钱的时期,只要你不傻就都能赚钱。”一名如今在亚马逊上销售额已达数十亿的卖家说。当时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华强北模式,“把东西放上去就能十倍几十倍的赚钱,简直暴利。”
  m: Q3 t5 S6 M  C( l; V
% B. y* z  j1 w4 F9 |中国卖家蜂拥而至,紧接着,熟悉的一幕发生:大批中国商家开始通过刷单、刷评论、买卖数据等方式钻平台漏洞,并加剧了亚马逊上假货和山寨的问题。
( I3 h2 u/ Z* q9 |+ ]
& M: H( I# n( x; x" u9 \0 Y“当时很多中国商家真的是乱搞,一方面伤害了亚马逊平台,更重要的是彻底破坏了中国商家群体的形象。”这名大卖家边叹息边说。& W# H4 u0 C1 m  z
: y, R0 i' X4 K9 C+ D0 G# \' P
于是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开始针对中国商家加强管理,首先对假货等问题进行处理,重点提高中国卖家准入的门槛,但规则方面仍然不够细致,刷单等现象依然存在。”2015年后,可能更多是需要你有更高的运营技巧,但赚钱依然比较容易。”陈盼说。, I6 Q4 d' [. S. m

' _, J$ M6 j1 y0 u3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805 于 2019-3-13 23:56 编辑
. G7 M1 M/ f$ p( Z! B% U7 s/ q: ]( h% X$ j1 I+ L
同样在2015年,通过收购卓越而进入中国市场的亚马逊c端业务,在11年的发展后越做越糟糕,市场份额已经跌到1%。在华c端业务的落寞和跨境卖家乱象丛生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就是亚马逊这家美国公司对中国的不适应。
' I$ Y+ P, K0 M! u) {
/ {, b" P5 Z: I% `# d“亚马逊进了中国才发现,补贴跟本拼不过阿里京东,也从来没想到有刷单能一夜之间刷到排行榜第一的玩法。”一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表示。他透露,这背后是亚马逊中国在整个公司尴尬的位置。
' o7 g% n* A$ u+ k- |5 z/ U: i+ D1 z, n4 _% N
“整个公司从来没有什么有实权的华人中高层,中国区不断扩招的是各种招商和业务人员。虽然落地了中国市场,但依然不接地气。”3 ^* \" a0 e5 B0 L" ^" c  E; [
  \$ r9 [$ a  z3 [
公司没有起色,不少亚马逊中国员工却靠着倒卖资源获取巨额利益。多名卖家都表示,在2016年,一个亚马逊招商经理靠灰色收入就能年入千万。这更让总部对亚马逊中国感到不满。
7 }$ g" ^* t% _- t2 n; z
9 b, V- ?% z4 |. i. s但跨境业务并没有像c端业务一样彻底失败。自2015年起,亚马逊开始成为中国跨境卖家进入美国市场的最重要平台。“到2015年,很多eBay卖家因为成本问题抛弃eBay等平台转投亚马逊,同时阿里的速卖通也开始将重点放到美国以外市场,想做美国市场的中国卖家必须依赖亚马逊。”. k- W) P; p& s# t4 Z( |/ e

; R7 M, ~& u. c: E  a这客观上让亚马逊完成了垄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来对付中国卖家,而不用去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玩法。
$ O$ e4 D1 e' [! M9 `0 A% _
2 u  v  u$ Z& D! C2017年底到2018年中左右,亚马逊开始下狠手治理中国卖家,为中国卖家量身定制了一套新规。$ @1 d  U$ ^  {. e
7 }' J5 g. w% F" D/ v4 B
据多名卖家向PingWest品玩介绍,首先从卖家准入上,中国卖家需要提供更多繁复的资料,审批周期拉长。其次,对于中国卖家的各种重要指标直接用绝对值进行限定。比如顾客留评率不得超过3%。“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买了产品,如果有超过3个人留了评论,不管这些人是不是真实顾客,都会按照刷评来处理。”
4 P2 b' X% y6 Q  }' c6 ]% `2 S8 Y; A/ t; i/ S; f) n$ w
而对中国卖家影响最大的是这条规则:亚马逊规定一旦在经营中有人举报商家有侵权或刷单等行为,亚马逊不会做任何核实,而是直接“封店,冻结款项,扣押货物”。
, L4 A4 _3 ^. i( m2 {" P; a
& I/ V+ @; b- ^( P" T+ @“我们知道事到如今都是以前中国卖家自己作的。”陈盼说。“但是这些规定出来后,效果其实完全相反,那些以前乱搞的卖家开始恶意投诉,亚马逊的这些规定反而给了这些人新的武器。”
0 @" E$ `2 D# L2 \6 Z# M: t. ~& L
亚马逊对中国员工的大幅削权,也让合规经营的中国卖家维权变得更难。据PingWest品玩了解,2017年底,亚马逊首先将贩卖内部数据的重灾区客服岗大批转到印度地区,然后将中国的客服、招商等人员权限降低。
( n0 X1 B: u# e$ e1 G; k& z& H
4 c; D" L, @: z0 K  |0 ^9 x& }0 b“以前销售额高的卖家都有客户经理直接对接,出问题能及时处理,比如遭到恶意投诉,能在被封店前完成申诉,避免损失。现在好了,他们都没这个权限了,而且大部分中国员工只负责招商,都不知道要找美国的哪个部门来解决。”何平说。
* ], h8 s2 g9 F. q" R) m: E* q" l
据多名卖家介绍,亚马逊要求被投诉的店家自己证明自己没有侵权或刷评,但问题是通知邮件里根本不会告知具体是哪里违规了,只会告知违规的大类。这导致许多急需救回店铺的中国商家,只得通过灰色渠道去获取信息。而一封可以帮忙弄到内部信息,搞清楚违规具体原因的“申诉信”,市场价已经到了十万人民币。
2 E, G1 b. b2 |3 n% Z9 z( e, U: P+ n. Y% J! a
这种适得其反的结果,让很多中国卖家开始怀疑亚马逊的真实意图。
+ p6 r# l- t! j) b3 k' c7 w' A! m( e. J5 |. Q
在处理中国卖家的问题上,亚马逊的思路并非让更“靠谱”的美国员工接手,而是直接减少了对中国卖家的服务。据亚马逊卖家透露,亚马逊还调整了美国客服服务中国卖家的时间。以前是美国时间早上,中国时间深夜可以打电话联系美国客服解决问题,现在亚马逊将美国客服对接中国卖家的时间改成美国的下午,也就是中国的早上。, [! G8 ^& z/ j3 Q

  y3 a7 Q3 i  }“但只要你是中国电话打过去的,永远都直接给中国客服接了。”陈盼说。“你只能发邮件,而亚马逊回邮件是出奇的慢。两三天回你一封也是正常。”; k4 f0 d: T  v  i; s

& I, C; o: ~1 r1 T- z4 P' |5 w" N! L亚马逊接下来的另一些调整,更加深了人们的怀疑。
2 i5 E. d# ^7 u( o$ X0 m2 r; V  W& n8 f
在对中国员工削权、减少正常服务支持后,亚马逊中国又推出一系列包装成升级服务的产品,而提供的就是原本那些招商经理可以提供的服务。
  V3 A3 ~8 H, i5 q; Z3 z2 x/ q3 D% k( ~
“一年2500美金。”陈盼透露。很多卖家认为这就是变相的保护费。“亚马逊对中国商家根本不在乎。如果是个中国公司,它早被骂死了。”5 b" C) Q  L. ]& c
( j( u  j  _5 v3 R0 I- l4 @0 e
“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你必须听我的,按照我的规矩来。他不会来试图了解你的运行方式。而且他还很直白的通过这些规则为它自己牟利,都不带遮掩的。”陈盼说。一名亚马逊中国客服人员对PingWest品玩形容,其每天都在收到各种申诉,但实际情况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国卖家还停留在连举证都说不清楚的阶段。”+ Q/ h; A! ~9 y4 c% f3 N) i; p/ I

2 a+ C- r. q6 Z1 r. \“平台在他手里,规则是他定的,我们就需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何平说。1 T5 f: ]5 b( Z8 n

2 U; p  J& i2 |" |0 f动机:只要中国制造,不需中国品牌
+ J) G; {: D: }9 K4 Y5 _+ L  p' }- ]& X
亚马逊用最小的成本搭建起一个针对中国卖家的“惩治”系统,这使得占了亚马逊半壁江山的中国中小商家们,在事实上进入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所有正常的沟通和服务渠道关闭后,中国中小商家纷纷开始争夺亚马逊官方推出的一些“特权”资源。其中,2015年推出的VC(vendor center)受到热捧,而这也正中亚马逊“扶持自营”的下怀。
( h4 U: y$ k% X) X& G% ]  ^3 P/ P- U
VC 是亚马逊推出的一种“类自营”的账号。它采取邀请制,由亚马逊进行邀请,受邀的商家与亚马逊签订类似“批发”的合约,为亚马逊定期供货,产品由亚马逊运营和销售,而品牌还可以留在商家自己手中。) I- H- [+ P# l& L4 G9 E

* E* j6 Y2 h. b2 j1 k' Y- J9 z但事实上,在这一关系中,最终的定价权已经被亚马逊控制,而且回款周期变得更加漫长,往往在90天左右。“所有靠品牌带来的好处其实都没了。”一名VC 商家说。$ j4 O( ~2 [4 q- j/ T
4 {1 U* h0 T) X2 `. f, L. j

/ J) j1 a5 W& C7 Q7 R) Q7 N7 JVC对应的普通账号为SC,两者对比,VC为了获得流量扶持需要付出很多(图片来源:forbes)% \* l. [& ]! H: ^/ E, ?' o" z
亚马逊把 VC 账号视为自营对待,使它不仅有流量倾斜,还拥有比普通账号强大的多的特权。这部分特权甚至包括“修改其他人的Listing”,也就是当VC和其他普通卖家同时销售同一款产品时,VC商家可以修改掉其他人的Listing。上文提到过Listing对于销售的重要性,此举基本让没有对自己listing采取保护措施的普通商家赤裸站在VC面前。
, [& k" j; `/ v  @
# Q$ P" M1 z. h“基本可以说,亚马逊给了VC巨大的权力,足以让他玩弄其他普通商家于股掌之中。” 薛畅说,“如果他想玩死你,也很容易。” 在PingWest品玩接触的多名中小卖家中,几乎所有人在使用非VC账号销售货物时,都遇到过被VC账号恶意跟卖的事情。
/ S/ x; j1 Y, K% M4 f. C9 P
- h3 z1 _$ Y5 l% _: o; d; |“曾经大家接到亚马逊VC账号邀请时,还会判断一下自己到底是需要走量还是需要利润,因为成为VC会让你利润率下跌很多。”一名拥有五年亚马逊运营经验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说。“但随着亚马逊收紧管理,VC相当于变成了官方授权的特权者,每个不是VC的商家都恨透了VC,但同时自己又很想变成VC。这样才能自保。最终结果就是,基本没人会拒绝成为VC了。”& P2 T  @- {8 z, l& q: p1 }$ `! @
/ [5 l2 ^  Q( z/ L* U; P
VC本身就是亚马逊为发展自营而推出的账号,这样一来,它在“吞”掉优质商家利润这件事上的阻力就更小了。- W+ j3 z2 v8 j5 f  r  x7 t7 Z
* Z8 @7 f6 Z) f( u0 S, j
“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卖家资源的定位,其实一直就是一个大的代工厂。”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士表示。据PingWest品玩了解,亚马逊今年的目标已从拉拢商家进一步下沉到拓展工厂,它将推出名为“LBP”的新计划,基于亚马逊平台的数据判断出卖的好的品类,然后直接找到工厂,要求其为亚马逊的某个自营品牌贴牌生产。亚马逊会保证给这些产品大量引流,借此吸引厂家。“这样以来,你卖的就彻底是我亚马逊的东西了。”这名知情人士表示。1 G0 ^* e$ Q$ n% w5 p5 W1 S' i

, m& G7 V% K/ x# c! G3 L' e亚马逊也已开始为此计划招兵买马。据了解亚马逊中国招聘情况的人透露。亚马逊中国去年不停在招募招商团队人员,“headcount好像没有上限一般,全国各地都在扩招。”而这些招商人员的工作就是“跑工厂”。0 a; n6 c' r# @3 v, C

( R' p' A! h5 |# @, C* ]一名已经在去年与亚马逊签订类似合作的工厂主对PingWest品玩解释了他的决定:“美国客人出手大方”。* N: b5 ^  ^" v4 @3 i! c+ O

4 y& G6 U: [+ A“正常做电商,一开始合作时对方定个两三款产品,货量能拼够一条货柜就不错了,但这亚马逊的单子,一款产品就能定两条柜。” 这样的大单在跨境电商整体进入低迷期时更显的难以抵抗。
# x7 r" a4 |2 p! K  O' y! F/ {! ?5 F0 e
工厂当然也要付出代价:首先,账期从以前和其他电商公司合作时的“一天都不给”,延长到了90到120天。而且,他此前已经营多年的品牌也不得不放弃,因为“必须贴亚马逊的自营品牌”。
$ T+ D$ X5 S4 w* o3 W8 @% T* X
, Q  a; N1 g" |0 x这么做其实就是回到了代工时代。但这名工厂主明显没有心思考虑这些。* X' O! T$ J) }2 b) j$ s2 w, W) r
% t% X$ Z* m! A9 `4 ^1 m* e# x
亚马逊的实际行动与与亚马逊中国对外的宣传完全相反。在2016年上任的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口中,亚马逊正在帮助中国公司“通过亚马逊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代工厂的突破,开展创新,打造全球品牌,实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在2018年一场高规格地方政府论坛上,张文翊更将亚马逊的这一业务与“一带一路”战略挂钩,称亚马逊在搭建一条有效、便捷的“线上丝绸之路”。
+ p8 p3 m' H3 S# Y6 `
7 _3 t: x8 y8 `7 `6 P9 H/ N: k; s/ S
4 O' x/ H; [( R# \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  z- V2 P/ p; ]9 w1 J8 m8 `
但事实上,就连亚马逊中国自己也很难举出符合他们宣传的成功案例。在2017年的一篇公关报道中,亚马逊拉来中国跨境电商集团有棵树作为正面案例。但事实是,有棵树从未摆脱“贸易商”和“低买高卖”模式的束缚。4 u- S4 r6 h9 t) ?% X$ H
; K& C# I. S) y
“没人知道有棵树在卖的品牌是什么。”多名跨境电商称。而据PingWest品玩了解,有棵树以及类似的一批跨境电商大集团都在去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有棵树在去年年底完成出售,以3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天泽信息,而类似的靠贸易商模式起家的跨境电商集团环球易购裁员30%,傲基裁员20%。, }' p6 O, q+ N$ a+ d
  V& ]" S& a7 B( R# u" i1 G
“在最好赚钱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铺货的模式。没有意识到要为之后考虑,把钱投到研发和品牌建设上。”陈畅说。“现在随着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管理收紧,并加大对自营的扶持,很多品类对于第三方卖家来说已经没有空间了。而事到如今,再想慢慢做品牌也基本不可能了。”
  q' j4 [2 j; ~
6 `+ g6 p' U$ T# j: G' X; m; Q0 V" c: q  [3 K6 P1 S
0 a$ r1 {# Z& L, @1 _+ L- O* d
THE END
3 H) `' f. `1 f6 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ideo Game Do It Yourself ( 闽ICP备14000865号 )

GMT+8, 2025-4-5 21:13 , Processed in 0.1011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