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805 于 2019-3-13 23:55 编辑 2 k3 T, |4 X7 X; e
$ U% |5 W1 [- s7 I
划重点:
4 c$ o, L4 ^5 O1有中国卖家怀疑,当看到某款商品热销的时候,亚马逊会拿走卖家的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对卖家宣称“货丢了”。* m& n' l: @7 ]) _1 m6 h7 U# B3 b
2“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
, V; X* [, |7 J$ U0 w4 Z5 V# X$ ~" E3亚马逊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
( P% u# l7 O2 U8 [4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
# d' f9 ]9 m/ h5 \" p5亚马逊完成了垄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来对付中国卖家,而不用去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玩法。
F5 X* Y2 |$ z7 p亚马逊每年数十亿美元营收来自中国的“中小跨境卖家”——他们已成为这家全球电商巨头最依赖的跨境卖家群体。但是现在,不少中国卖家和亚马逊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 |9 i! X, C4 z+ S% L# D* \- S- d' X. t, s4 X2 g3 ~) ~& Z1 e) }
他们指责亚马逊使用隐蔽手段侵害他们的利益,“歧视”对待中国卖家。而亚马逊在过去两年针对中国卖家单独设计了一套“惩治”体系,并利用自己对平台和规则的掌握,加速收割优质的中国制造资源,壮大自己的自营品牌。在双方的博弈中,中国制造突破过往代工模式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 n1 _9 d* D6 R5 ?" p
" ]4 f0 R( @0 M6 u: o4 \“货丢了”
# Q9 ~* k- Q( v% {9 {% |
5 ~4 y5 D$ k, y! F) I, L- F. H2017年夏天,一款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玩具产品在亚马逊上突然走红。来自中国的薛畅所在的电商公司正是这款玩具最早的一批卖家。! k9 k" h, d2 r7 L4 e' L& {
6 q( k* q3 m) w5 g' u
货物供不应求,薛畅立刻开始着手补货。很快,从中国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的新货运送到他们租用的亚马逊美国仓库。亚马逊告知,货物已完成清点。
4 F& l0 N! l1 T0 y2 E, i( c2 D- o( L; X
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发生。数以万计像薛畅一样的中国电商遍布全中国,他们每天通过亚马逊把大量货物卖到美国。亚马逊则通过收取佣金、销售提成以及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从他们身上赚取收入。
5 v+ J) r! \$ m/ F3 h j9 F6 H2 {6 ?% U! H& x
# _' ~0 n, e5 J, o1 ?) t大多数中国卖家选择的亚马逊 FBA 服务,卖家的仓储、物流等都由亚马逊承担
- k! d) c; Y' T2 y3 Y: ^4 L9 \但是这一次,事情的进展有所不同。
4 ]+ I7 j# I, z5 z2 Y" _( x! q
q3 {/ Z6 F# s4 [0 Y% ~5 o; T就在新货即将上架前两天,薛畅在要求亚马逊清点货物时却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亚马逊的邮件。邮件通知他们,这批新货“全部丢失了”。3 n( T! h6 f( H6 H+ h! ]/ b
1 R+ d0 s" _* m/ N1 P, Y, H- _7 _
薛畅和同事瞬间懵了。已经连续加班一周的团队,只能眼巴巴看着销量快速清零。“没有买家会等你,这个爆款从此就与我们无关了。”6 y# f- P& c! w0 [
' k! I9 n/ J# W3 r+ I8 t而紧接着,更吊诡的事情发生。; d! O3 a7 O+ [- m, [: p
, t0 z r) N6 V9 D0 k
就在通知丢货后几天,薛畅发现,一个新的卖家开始售卖同一款产品,而这个卖家正是亚马逊自己——一个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他们的售价也比薛畅的售价高出不少,但销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热销。
$ ]- {8 p7 H2 E p) [+ j9 O5 J+ @5 O( l
“这之前我们根本没见过亚马逊这家店在卖这款产品。而且这个一直是很小众的产品,哪有那么多工厂马上就能做?”薛畅说。左思右想,他只能想到一种解释:“我们和很多同行都怀疑,这是亚马逊拿走了我们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 w( ?* a7 w( V. J9 }- O
, D* W: ^+ i- t- T$ Q& t) K" `' U
令他们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亚马逊这个平台的模式:亚马逊既是平台方,同时又通过自营品牌在平台上卖货。“亚马逊经常帮助自营打压其他三方卖家,” 薛畅说。
- D& w( D# U$ T1 L$ U. c. @7 U
8 m) \3 ?! D; X但薛畅无法找到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而且,亚马逊也早早在平台的规则中写清楚了对“丢货”的处理方式:亚马逊造成的丢货,会全额赔偿。当然,那些已经支付的仓库费用,以及为此批货物付出的广告费用都不会回来。
% t2 n! N9 T% E' p5 o( G
+ R9 y, u$ C0 k! s; p“丢货这种事情每个中小卖家都遇到过。想想亚马逊的体量,丢货确实不可避免。”在PingWest品玩调查的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十余名卖家中,几乎每个人都对丢货习以为常。
5 ]) F1 O# W+ P1 s
4 Y; n( N) k7 o$ G- f他们认为,“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9 B, t/ {- W, _8 w2 N4 y# ` ?/ L
) y# S6 E7 Q7 _/ Q$ a$ g2 f! {
与淘宝不同,亚马逊淡化“店铺”概念而强调“商品”,同一个产品用同一个销售页面(listing),只有卖的最好或权限最高的卖家可以决定listing的内容,并且成为默认卖家,其他卖家则被折叠显示。“跟卖”指的是售卖其他人已经卖的很好的产品,这往往能省去前期的用户培育以及推广成本,是一些小卖家刚开始经营时常用的策略。
; I" k4 D7 u2 w. @' V$ Z9 \& S4 r! J: \# `& S7 Q/ ~/ T. H
1 v/ o4 k' F8 K3 l) v% k(图片来源:跨境电商司机小梁)
8 l* ~+ \) y) O% ~) l9 F. f/ T亚马逊上一个产品的 listing 页面,大多数顾客会直接选择占据了默认购物车(buy box)的商家,而其他卖家会被折叠(右下角的其他卖家)用户需要点击打开名单进行选取,在操作上多了很多成本。9 i/ s5 W( D8 M, a
! N) ]# H- h7 j
但当亚马逊决定跟卖时,它会直接成为默认卖家,并获得修改listing的权利。也就是说,强行夺走你的顾客。/ ^: t, K. B, ^7 }' p/ ^% d1 k
1 b: x4 V9 V3 p' ?
深圳卖家陈盼在今年年初销售的一批家装产品,因外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损坏而遭到退货,当货物退到亚马逊仓库后,亚马逊告知陈盼,他们决定将这批货物买下。2 e7 z+ U9 b$ k9 H T
% |2 F. T0 {- M3 L* I0 v“这批货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外包装有一点折损。但亚马逊要低价买下然后自己卖,你没法拒绝。他并不是跟你商量,而只是通知你一下。因为这都写在他们制定的规则里。”
S! x% Z! a- I. s+ S7 W2 G: f0 L8 |; H( i/ g2 G6 T3 B
之后亚马逊自营很快上架这批退货进行跟卖,并迅速售罄。在这期间,陈盼的货一件都没卖出去。
, L- x' }4 F6 u% \# F' U( l6 Q& {0 m6 T; @* h9 ~. R# C
“亚马逊的确会用各种手段打压第三方卖家来扶持自营品牌。”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士对PingWest 品玩说。“有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偷你的货,而是通过丢货这件事制造一个时间差,电商卖货,时间窗口一过,就什么都没了。”# ^+ j0 Q( j1 H# B2 C4 A3 ~
1 ?; [' i* c# q3 \& _9 ~) S) i! k
多名接受采访的跨境卖家都表示,自己遇到过因亚马逊突然通知丢货而导致自己热卖产品断货的经历。他们认为谁在这些过程中最终受益了?
& w! v; a+ `. `, N
. }) [: E1 M. `* b* S/ F“亚马逊的自营品牌。”
& m. k8 j9 k) A
/ F, f1 m3 C+ G; O5 p“这几年遇到的莫名其妙的丢货越来越多。这时候你就知道事情不对了。”陈盼说。$ ]7 x( Y- t) W% H, u
! ]1 R8 `* c2 C9 W
我自营,你供货
- {% u4 G7 P; I+ G$ `. o! `, F" M; e6 N
这些跨境卖家之所以第一时间就怀疑亚马逊,是因为这个美国科技巨头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9 h( X9 P: ]! I1 M2 A
8 Z* l0 l" c9 P$ S
亚马逊由贝索斯创办于1995年,最初只是一家网上书店,之后扩展到其他商品并开放第三方卖家进驻平台。2017年第三方卖家销售额首次超过了自营产品。这些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商品,在给亚马逊平台提高销量的同时,也成了亚马逊的“小白鼠”——卖的不好的会自然淘汰,而卖的好的产品,亚马逊随时准备好进行收割,由它的自营来垄断销售。
3 ?7 B' k2 P1 A8 M0 f( P
# V1 m4 J1 r; ~+ k: H; i6 g9 @从第三方卖家身上赚佣金,与自己直接卖货相比,显然后者利润大很多。尤其是前期的试错风险都被第三方小白鼠们承担的情况下,亚马逊的自营只需要收割利润即可。: _% \9 Q5 D- X# d7 v" _
' S. I7 i5 v. ` J. [“对于电商来说,数据最重要。而现在数据都在平台手里,什么好卖他们比谁都清楚。”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分析道。“另外,流量排名也是他说了算,只要他自己做,你花多少钱也永远拍不到他前边。”
3 i$ K7 e) _; @1 w) I3 ~
+ m9 r; C6 Z$ N0 I6 C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会标上“amazon basics”的标记,在搜索产品时,自营产品基本上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而且对于用户来说,有亚马逊背书,产品会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据许多卖家观察,亚马逊用于决定商品推荐位、排名等的一套算法,在自营商品这里都不再适用。
$ o' [2 y) \; g5 o7 _+ T: Z# s# @! }! F0 c
q h- R' T* D* }2 W/ v* {6 J
“我去看过他们自营的一款充电线,首页全是一星差评,漫天遍地,但根本没有用,照样一天几千件的卖。”一名在深圳从事3C类跨境电商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说,那之后他就停掉了自己的同类产品。“这就好像去沃尔玛旁边开了个便利店。你怎么可能竞争的过?”6 v+ Z- m5 O' x0 v! W! V. {* v- i
8 f, ?5 F9 C: {. Z: G, o6 d, m
“其实亚马逊从第一开始就会告诉我们,它会考虑所有产品都做自营。” 他说。“就等于一开始就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3 |0 J; [: Z. x( E U) t/ z
+ K0 [, }) B, D既然考虑所有的产品都做自营,亚马逊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跨境的独立卖家,而是单纯的制造供货商——它可以用“上帝视角”的数据能力,寻找那些更新换代慢、品类(SKU)少、销量巨大且比较稳定的热门产品,用自营品牌推出同款,靠巨大的流量优势来垄断销量;它也可以直接找到热门商品卖家,将其“归化”为自营品牌的供货商。. ]; ]/ a- |$ ?3 B+ S6 r$ y+ ?
5 m* S4 _) R2 ?1 U当被亚马逊找到的商家拒绝合作时,事情有时会变得很难看。# z+ D0 @! b% O7 E8 Y
7 S0 T& }+ e ]7 P
2018年底,杭州一家中型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何平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我们邀请你成为我们的供货商,与我们的自营品牌合作。”邮件来自亚马逊美国总部,他们看中了她销量很高的一款汽车配饰。邮件提到的合作条件,相比于当时她自己销售和运营的利润率大幅降低。1 J! ^- l+ V( Q, p- `: X" y$ @
: ^1 ?0 N4 @; I C她看完邮件后很快选择拒绝这个邀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把利润拱手交给亚马逊”。何平的父辈就在浙江经营家具代工厂,她知道传统代工业务的弊端,也知道中国制造该如何升级。“没有自己的品牌,无法享受品牌溢价,辛苦到头却需要依赖上游企业,定价权也不再自己手中。”而亚马逊此次看上的产品在她经营多年后已经初见成效。她想留住这个品牌,并且把它做大。$ \: v! V0 u0 ?9 e5 i$ K
- U; r2 P+ ~2 f: ] Z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她的预料。" `" _( m/ G9 Y9 W3 o- l
' k7 @* h- S! i/ p就在正式拒绝亚马逊的邀约6天后,坐在办公室的她突然听到屋外负责运营员工的喊声:这款被亚马逊看中的配饰被平台以“侵权”为由强行下架。
- a- ], p8 e9 L( a& B+ R8 k. V: M5 `
何平立刻开始联系客服和招商经理。经过一个月的低效邮件往来后,她发现,亚马逊给出的理由是产品描述中有一个词语涉嫌侵权,但事实上这个词语只是这个产品对应的英文单词。) q8 R/ t' v4 u' |
; K: Y( ^# Q# \: h1 J9 Y“它说你侵权你就侵权,”她说。“最终我们花了一个月证明这个词是中性的,但已经晚了。”这款产品已从从排名第一跌落到百名之后。她将这个经历理解为“拒绝亚马逊的代价”,认为这是亚马逊给她的一个警告。
V; y6 T* }; g: g5 a' z0 J( R' e" c; z+ Q5 I- r: x7 {
根据多名亚马逊卖家的观察,去年亚马逊新注册了大量自营品牌,平台上的自营商品比例也明显增长。同时,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他们中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8 d9 ~2 G! q+ M* `; M" d; t
/ W& b; N% j9 L6 ]9 l
“不公平”
6 z1 t" f, L1 D8 t, h4 A4 c1 q' m. U' G, X0 K7 Z
亚马逊近年来很少谈论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从未公布过来自中国卖家的数据。不过,根据一些公开数据可以大致计算出中国卖家为亚马逊贡献的营收。
) s4 u/ U3 {# O; _2 ?6 C0 d7 y) K; k" l
2018年全年亚马逊从第三方卖家获得营收为427.5亿美元。此前贝索斯的股东信中曾透露,2017年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中有25%来自跨境卖家。由于这部分收入与商家的营收直接挂钩,因此保守估算,跨境卖家贡献的服务费营收为106亿美元。
, `$ j# \! C+ c! ?1 V2 @: m' F7 X K U& ~
据PingWest品玩调查的中国跨境商家普遍估算,亚马逊平台上的跨境卖家至少有50%来自中国。粗略计算,中国商家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给亚马逊贡献的营收就在53亿美元以上。
5 s/ I( C* |; q, l% W8 ]( I0 Y
: i g8 ]! m: ~" c" }
& d7 h) |/ w% |# k' L2015年的一场活动上,亚马逊在中国推介全球开店业务" G" r0 p7 U5 D, B0 S0 V4 l# F
“这还没有包括那些因为有美国公司而被统计成美国卖家的大卖家。中国卖家真正的贡献比这肯定要更多。”一名中国跨境大卖家表示。) _, b4 y _" U& z7 W
7 h* l( E- l$ O9 s! L" u* P1 ~% u但是,如此体量的营收贡献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却发现,自己和亚马逊间连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都没有了。# c2 N6 [' U+ b1 c, }$ B# x" K l
4 E, P' G* i2 _- V/ E这背后是过往8年亚马逊与中国卖家之间的僵持关系。
0 d& Q9 P7 b7 u7 x
8 C% `, R% N6 d2012年,亚马逊推出名为“全球开店”的新业务,立刻吸引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厂家们。他们依靠低成本及供应链等优势,迅速成长为平台最主要卖家。根据亚马逊2015年透露的数据,短短3年其平台上的中国卖家数翻了13倍。
% s6 J: W' |- N0 ?$ ^5 E5 Y( F) @' r0 ?6 C! _ G
“全球开店业务最开始推出时明显感受到他们想希望吸引更多商家,因为亚马逊投资建设的仓库当时很多都空着,没人用就太浪费了。当时的各种费用都很低,入驻门槛也低,更别提完善平台管理规则了。”陈盼说。2 b% V) @! d6 Q m; _5 x9 m
) z4 |- h- R, \( X$ w+ A: V% z“2012年到2015年是中国卖家躺着赚钱的时期,只要你不傻就都能赚钱。”一名如今在亚马逊上销售额已达数十亿的卖家说。当时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华强北模式,“把东西放上去就能十倍几十倍的赚钱,简直暴利。”
m: Q3 t5 S6 M C( l; V
% B. y* z j1 w4 F9 |中国卖家蜂拥而至,紧接着,熟悉的一幕发生:大批中国商家开始通过刷单、刷评论、买卖数据等方式钻平台漏洞,并加剧了亚马逊上假货和山寨的问题。
( I3 h2 u/ Z* q9 |+ ]
& M: H( I# n( x; x" u9 \0 Y“当时很多中国商家真的是乱搞,一方面伤害了亚马逊平台,更重要的是彻底破坏了中国商家群体的形象。”这名大卖家边叹息边说。& W# H4 u0 C1 m z
: y, R0 i' X4 K9 C+ D0 G# \' P
于是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开始针对中国商家加强管理,首先对假货等问题进行处理,重点提高中国卖家准入的门槛,但规则方面仍然不够细致,刷单等现象依然存在。”2015年后,可能更多是需要你有更高的运营技巧,但赚钱依然比较容易。”陈盼说。, I6 Q4 d' [. S. m
' _, J$ M6 j1 y0 u3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