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9|回复: 3

观经典影片《自古英雄出少年》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9 2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世嘉卡带 于 2016-10-29 22:37 编辑
/ Q: w* {5 f( l4 _5 u
2 K) D' O5 ?7 |: V  s
无意中看到电影频道(CCTV-6)正在播放《自古英雄出少年真经典!
8 |# i4 l0 \5 ?* m7 E《自古英雄出少年》描写清朝末年间四川“天地会”的一群少年英雄,历尽艰险,机智勇敢地消灭了追捕他们的清廷高手的故事。整个影片围绕追捕、逃亡、营救、复仇等情节展开,内容不算复杂。之所以经典,总结以下几点给我印象深刻:
' l! b7 g5 {" [1.         情节紧促,扣人心弦。围绕逃亡这一主题,地点和场景不断切换:从江边船上到街道,再追到草原、蒙古包,再到雪山、瀑布等。环环相扣,步步悬念。尤其是草原上牛群马群围截那场。气势恢弘、场面壮观。
3 _' F- ^/ X: H- r- x2.         武打的场面,专业逼真。一拳一腿,一招一式,一刀一枪间,有板有眼,虎虎生风。如各种拳路(如蛇拳对虎拳),各种兵器:如匕首、双刀、长剑、木棍、链子枪、铁锤,十八般兵器几乎都上阵了。演员们功底深厚,专业水准极高,都不是摆出来的花架子。与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大多数武打剧情的花拳绣腿+高科技合成有着天壤之别。后来查资料才知,这些参演的演员们本身都是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的,这点与现在的一些靠脸或背景先成偶像再成演员的套路截然不同。3 |9 Z! Y. d5 E( |% E
3.         宏扬忠肝义胆,舍生取义的主题非常鲜明。比如江婆婆以年迈身躯舍身护幼,被朝廷高手残忍杀害;江孩关键时刻砍断大船缆绳,不惜被追来的大内高手打落掉到江里;藏族的活佛在追杀进入生死关头及时出手相救等。% ~8 J/ T2 S4 K" Z% G( [
4.         无论正反面人物,个个角色特点鲜明,演出都很专业和投入。
" O! o4 i& `1 q/ a/ i: `) F4 w8 T5.         对白简洁、经典。“我也值五千两”“ 现在的女人,真不得了啊!”.“她是我老婆。”等对白,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过耳不忘。( d' v: Z* ~0 z5 i
这么经典的老电影,我居然没有印象在童年时是否看过,着实令人遗憾。但很庆幸,能在孩子的童年陪他一起观看。至少让我没有错过如此之经典作品。之所以看过之后感觉很受震撼,我想原因主要有二:对于70后的我们这代人来说,老电影带来的是熟悉的、怀旧的对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相对于逐渐为名利所催生的现代电影市场,老手法老演技让我们更能找到可依赖的脚踏实地的真实感。' G5 h: P: R3 e$ i6 O* m3 B
后来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这部片子,了解了它当年的拍摄背景及一些主要演员的背景。越发对没有错过此片而庆幸不已。对于相关的影评,我都仔细的一一看过。虽然我看片之后感慨颇多,但写起来总有些辞不达意的感觉,还是觉得别人的影评写的更贴切,有水准。于是,择了最喜欢的一篇附在后面共享。 " V* H0 u: a, _
从岁月背后看《自古英雄出少年》2 s7 O/ ^  `$ l: A8 G. n0 ]/ v1 L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古英雄出少年》这部片子,还对“大丈夫”这个堪称荧幕经典的人物留有印象,想来也只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拨人了,对我们这些“70年代的蛋”来说,虽然与片同名的诗词、小说也许更有名,不过这部集打斗和搞笑于一身的老电影实在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哪怕是在这个影象资源浩如烟海的今天,否则也不会位列被推荐的中国最佳三部儿童电影之一。 故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大致是说一群天地会的遗孤被5个清庭鹰犬追杀、打斗、最后邪不胜正小英雄们手刃恶人,没有耐人寻味的悬念和《无间道》般忠奸难辨的人物设置,因为它本身就只是部儿童电影罢了,用不着去考验孩子们的智力和神经。$ T0 {( X  Q% w% F2 n' ^% F
虽然主角们是一拨小孩,但毕竟是武打片,这些小演员个个不是省油的灯,8、9岁,11、13岁的孩子,不是来自武术队就是杂技团,身手着实让人叫绝。在我看来,武打场面都可以赶上《少林寺》了。与那些武术外行就可以参演的花拳绣腿、飞来飞去式武打片相比,我更中意这些硬桥板马式的动作,用一句方言来说就是“给劲儿!”也许有些过度优雅的人士会觉得里面的武打粗砺甚至有些过于残忍,例如里面的坏人几乎是见人就杀,对娇嫩的祖国花朵们不合适,那真是杞人忧天了。
0 P7 k2 G8 v3 R其实,这片子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丈夫”这个角色,6、7岁大的小屁孩,却有着一个20多岁的美貌童养媳。他的武功不行,性格又软弱,尽管自尊心强唠叨“我也是天地会的,我也值五千两!”,不过一旦被坏人逮到会被吓得辩称“我不是天地会的,我还没入呢”,弱势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气管炎”角色,怕老婆怕得要命,就连加入逃亡队伍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躲避她。这个类似“释小龙”或者迪斯尼中动画片中那些爱插科打诨搞笑人物的角色犹如一剂味精,给影片平添很多乐趣。无论是他叉着手故坐深沉的感叹“现在的女人真了不得啊”还是狐假虎威地摆谱“她是我老婆”的时候,都让人忍俊不禁,感觉一如20年前在电影院里那样。
1 k  w' v' Q# x. [4 L6 `/ Z因为是峨嵋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充满了浓郁的川味,开篇的码头即是典型的长江岸边和山城形象,还有那些变化多样的外景,从草原、雪山到瀑布、湿地,令人赞叹,小时侯还以为剧组为了这些美景肯定跑了很多省份,后来学了地理才知道这是拜四川境内的丰富地貌资源所赐。那种集西部险峻与江南富饶与一体的景致,是理想中的武打片场地,给故事的真实感增色不少。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片中浓烈的女性英雄主义情节,电影里几个女子的本事远高过男子,所有人武功最厉害的是“大丈夫”的老婆,总在关键时候救驾;遗孤小英雄里功夫最好的是女生“江孩”,还比武当了孩子头;最后出手凌厉,杀了好几个恶人的也有2个女生。乖乖,真的是“好女赛男儿”啊,不知道这与电影厂老板是美女夏梦有没有关系,呵呵。
7 t/ ~% D1 S) h7 ^. I+ h好电影如同好酒,历久弥香,不会随着岁月而褪色多少。在这些略显班驳但是依旧熟悉而鲜活的影像面前,我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在电影院里乐呵呵的观影少年。只不过从前是青春期里无法解释的痴迷,现在变成了匆忙生活之间偶尔掠过的一丝浮生感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血 +50 收起 理由
xunxun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2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世嘉卡带 于 2016-10-29 22:52 编辑   w9 g8 O( F# g

( x3 e. a% W; I- N+ y- I; z/ e
7 k' N  ^3 u8 I# v* L6 V
上世纪80年代可能是中国内地电影至今为止最活跃的年代,第五代横空出世,但对于从80年代成长起来的观众,那些电影语言的探索多少还是有点距离的,关于电影最鲜活的记忆大概会是《少林寺》里的和尚烤肉,《自古英雄出少年》里的小丈夫大老婆,《海市蜃楼》里的大漠风情,今天再度回过头来发现的并不偶然的一点是,这些独具生命力的作品都是内地香港合拍的。80年代的这些合拍片的确是香港方面带来了较为成熟的商业片制作方式,对内地电影的制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推动。4 ?6 R" O5 t/ b9 s$ q" d, y
6 ]7 I+ w  C3 {* g# L! o

* \5 x( n! G  M" O
( Z7 f/ B6 v2 L/ f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香港电影历经低潮时,合拍再次成为一种出路,但更大程度上却是以牺牲香港特色为手段的,合拍仅仅成为一种方式上的操作,而不再具有多年以前的双方促进。从这个角度出发,回顾《自古英雄出少年》或许不仅仅是寻找记忆中的欢快,更多的是发现两地合作的变迁。
% V( Z  m2 F% R# d$ x2 I9 Q
! [9 u4 R$ W1 w9 U  
# z/ M9 \% c) k. B1 h3 E7 g9 Q% C
. y  n- t1 J8 D& ~& E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片子是峨眉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故事合拍片,之前曾与日本合拍了一个关于四川大熊猫的纪录性的影片。我在做《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副导演之前已经在《挺进中原》(1979)、《枫》(1980)、《年轻的朋友》(1981)等片中担任过副导演或与别人联合导演过,但与香港导演合作那还是第一次。5 A+ J7 }! O3 |, n. s/ p  C  C

7 \/ \) w5 h3 A6 m# R1 Z  
7 o( f/ [6 P. V  j/ C5 D$ ?) V' L% V+ d* ^- S3 D$ C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3年,我当时是在帮另外一个戏去重庆采景。忽然厂领导和制片主任通知我要跟香港合拍这个戏,要我进组做副导演。这个片子是由香港演员夏梦的青鸟电影公司投资,香港导演是牟敦芾,他后来还拍了再现日军暴行的《黑太阳731》(1988)也引起很大反响。还有香港方面的一个副导演和一位制片,剧组主要人员都是峨眉厂的。我当时进组被安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牟导演四处选小演员,我们找到成都杂技团,他们那时在成都市郊练功,牟导演看中了几个孩子,尤其是李殿方,当时已崭露头角,那时和李连杰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武术新星。
( A. U- ~+ u2 R+ b' j+ F# w# s4 J4 V7 V2 q" T4 x& ~( e% o) r
               ) M* H' R4 F! P+ _0 v6 E

- \. s& A% C$ B, B4 {& E, P, A      我跟牟导演当时接触很多,他是个很好玩的人,戏拍完后有一年我正好去香港,他还邀请我到他家里拜访。香港导演拍戏的时候很放松,根本不怎么用剧本,有很多台词和情节都是他一时兴起临时加进去的,这些东西我们内地导演当时是不大尝试的,都严格按照事先的分镜头剧本来拍,所以他的拍戏方法也让我们感觉特别新鲜,后来也被他感染了。/ X7 Q0 [/ W( O0 V. X0 s& G

& e( O) D8 S, S2 ^; V( S0 x   3 g0 \6 ?' I: `- g

  p7 O$ w6 y/ F      戏里要求一千头牦牛,一百匹马,我就帮他去联系这些具体的事物,我们在藏西九寨沟拍戏,张小燕和五个反派对打的那出戏很出彩,临时加了一些台词,包括“打戏”打成什么样?打成什么风格?很多动作都是现场修改的,四川省武术队的邓教练也起了很大作用,后来他也参演了我后来拍的《峨眉飞盗》。5 V7 y" u5 P0 O2 L$ y4 m$ R+ k

- k/ d: `5 S, }8 {* b+ \  ! [7 s0 r. q; H- [; o3 E

! m  v' m; D; w, `6 r      这部戏是1983年的8月2日在成都开机的,夏梦当时参加了开机仪式。从夏天一直拍到隆冬时节,四川的冬天潮湿阴冷,我们那时每天吃完晚饭从成都出发开车到石经寺,那时因为“文革”时把菩萨砸了,香火也没了,简直就是一座废庙,那种荒凉的景色非常好,而且不像现在拍戏似的打通那么多部门,那时没人管。到了庙里,天还没黑,赶紧开始拍,从夜里一直拍到天蒙蒙亮,然后打道回成都。我们当时住在四川师范学院里,记得每次回到那里正好是学校操场开始放广播操音乐,赶紧吃了早饭回屋睡觉,一般就不吃午饭了,一觉睡到下午三四点,然后准备器材、召集人员继续到庙里拍,这样周而复始一个多月,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 _1 `+ B1 j' l* E3 ]$ U
$ i) r1 i- I6 d0 c7 ^7 u# m2 s

4 a! x4 ]8 C4 g
  ^7 k: B7 x4 w* }; B  k- R6 ?     后来影片完成后期到北京送审,香港导演就回去了,记得当时还遇到一点麻烦,这部戏电影局当时不是太看好,有些情节还进行了删改,没想到公映后那么卖座,我们收到全国各地很多的观众来信,有的人甚至看了十几遍。% f! Y/ A+ J9 h8 A
; n% ?2 m( G  F: u
7 |1 `+ T5 u/ `& Y, O+ V
4 ]7 ^6 y) m7 D* M' [% }
     在《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后,我独立执导了一部现代公安题材的武打影片《峨眉飞盗》,应该说对于商业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因为在这之前不管是《少林寺》还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都还是古装戏,真正涉及到现实题材的动作片几乎没有。当时厂里有五个本子准备投拍,问到我时我说“给什么能拍什么”,应该说《峨眉飞盗》给电影公司以及厂里赚了很多钱,有的地方电影院甚至就是由这么一两部商业片起死回生的。拍商业片虽然帮人家赚钱,但对拍商业片的导演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当时还是崇尚拍艺术片的,得奖的也都是一些艺术影片。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艺术片卖出个位数的拷贝还是能够继续拍摄的,也就像当时有文章提出的那样“俗电影给雅电影提供资金”。但是我觉得拍商业片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让观众觉得“好看”、“爱看”,那我们的劳动就得到了肯定。
! u2 c. t3 G) O6 X0 T4 X9 O7 v% C* E8 B+ ^' r

7 t' W6 t, p4 f; N2 m* s/ i  Y■相关背景---合拍片发展历程
7 ?/ Z7 a# z" b! U" f4 m# {/ a4 y  X: L
             $ M, x( @" @6 m0 C) H
   1979年,中国首家专门负责中外电影合作事务的机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业开始了同海外的合作。70年代末,香港导演李翰祥率先进入内地,制作第一部合拍片《垂帘听政》及其续集《火烧圆明园》。此举开创内地和海外合作制片的第一阶段。1981年,《少林寺》掀起票房旋风;此后,《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片相继完成,票房甚至高于《少林寺》。这一阶段合拍片的投资、导演、主创人员基本以港方为主,内地电影厂以协拍方式参与制作。3 r7 L, o: `9 V. i
2 j! u( t; D3 w6 n

# E, y, R& n, A: W3 F    合拍进入第二阶段的是1986年至1989年间与欧美日合拍的几部高成本制作,如1986年的《末代皇帝》,1987年的《太阳帝国》、《白求恩》、《敦煌》等。这些影片都使得合拍片的规模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9 `3 R% j* x+ |4 a$ T( O
" K7 X: A& K( ~  ]  q! ~ / b/ x$ P$ \4 K7 O

3 @7 K# l. v6 s    进入90年代,台湾资金开始以投资内地导演及其影片的方式进入内地,代表影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四十不惑》、《霸王别姬》等。这一时期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港台地区一流的导演和演员进入内地拍片,如徐克、严浩、成龙、林青霞、秦汉、梁家辉、张曼玉、张艾嘉等。他们的代表作《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英雄本色》等都对提高影片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 c6 R! |" |' P$ d! H
1 V0 w) f( v% Z) O  m; F
% `5 J* T' s/ k! Y) e+ m! K* M3 F' a6 G; e, O" \
口述:张西河) ?2 ^5 t, }) M! ~  b7 Y) t

* \4 Y1 A4 \# a(作者系《自古英雄出少年》副导演,《峨眉飞盗》、《拂晓枪声》等片导演)
4 v  I! j% f1 f1 t# ^" b
, F6 E" d: p3 f$ A* w7 N' 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22: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7 \6 d( O, y9 h8 U2 H! V8 Q9 c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古英雄出少年》这部片子,还对“大丈夫”这个堪称荧幕经典的人物留有印象,想来也只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拨人了,对我们这些“70年代的蛋”来说,虽然与片同名的诗词、小说也许更有名,不过这部集打斗和搞笑于一身的老电影实在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哪怕是在这个影象资源浩如烟海的今天,否则也不会位列被推荐的中国最佳三部儿童' O8 F: Z% b$ l) D/ P) w. ]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大致是说一群天地会的遗孤被5个清庭鹰犬追杀、打斗、最后邪不胜正小英雄们手刃恶人,没有耐人寻味的悬念和《无间道》般忠奸难辨的人物设置,因为它本身就只是部儿童电影罢了,用不着去考验孩子们的智力和神经。
# j( \& X+ ~8 D% a1 Z      虽然主角们是一拨小孩,但毕竟是武打片,这些小演员个个不是省油的灯,8、9岁,11、13岁的孩子,不是来自武术队就是杂技团,身手着实让人叫绝。在我看来,武打场面都可以赶上《少林寺》了。与那些武术外行就可以参演的花拳绣腿、飞来飞去式武打片相比,我更中意这些硬桥板马式的动作,用一句方言来说就是“给劲儿!”也许有些过度优雅的人士会觉得里面的武打粗砺甚至有些过于残忍,例如里面的坏人几乎是见人就杀,对娇嫩的祖国花朵们不合适,那真是杞人忧天了。8 K  H! t7 L3 v7 |$ v
      其实,这片子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丈夫”这个角色,6、7岁大的小屁孩,却有着一个20多岁的美貌童养媳。他的武功不行,性格又软弱,尽管自尊心强唠叨“我也是天地会的,我也值五千两!”,不过一旦被坏人逮到会被吓得辩称“我不是天地会的,我还没入呢”,弱势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气管炎”角色,怕老婆怕得要命,就连加入逃亡队伍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躲避她。这个类似“释小龙”或者迪斯尼中动画片中那些爱插科打诨搞笑人物的角色犹如一剂味精,给影片平添很多乐趣。无论是他叉着手故坐深沉的感叹“现在的女人真了不得啊”还是狐假虎威地摆谱“她是我老婆”的时候,都让人忍俊不禁,感觉一如20年前在电影院里那样。1 y! y' k6 B7 e% ~$ P
      因为是峨嵋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充满了浓郁的川味,开篇的码头即是典型的长江岸边和山城形象,还有那些变化多样的外景,从草原、雪山到瀑布、湿地,令人赞叹,小时侯还以为剧组为了这些美景肯定跑了很多省份,后来学了地理才知道这是拜四川境内的丰富地貌资源所赐。那种集西部险峻与江南富饶与一体的景致,是理想中的武打片场地,给故事的真实感增色不少。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片中浓烈的女性英雄主义情节,电影里几个女子的本事远高过男子,所有人武功最厉害的是“大丈夫”的老婆,总在关键时候救驾;遗孤小英雄里功夫最好的是女生“江孩”,还比武当了孩子头;最后出手凌厉,杀了好几个恶人的也有2个女生。乖乖,真的是“好女赛男儿”啊,不知道这与电影厂老板是美女夏梦有没有关系,呵呵。
# b& \2 g& Q( A7 \3 w) K      好电影如同好酒,历久弥香,不会随着岁月而褪色多少。在这些略显班驳但是依旧熟悉而鲜活的影像面前,我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在电影院里乐呵呵的观影少年。只不过从前是青春期里无法解释的痴迷,现在变成了匆忙生活之间偶尔掠过的一丝浮生感叹。% H# y1 Z& ^( v% W: l.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805 于 2022-10-17 23:03 编辑
2 h3 d; i+ S, d2 I& N- g3 P8 @- o8 O  Q; K0 d. y) u1 ]
张小燕,当时是江浙武术队的绝对主力,1982年底,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尚在筹划阶段,制片人夏梦到浙江武术队挑选演员,亲自拍板选定了张小燕为该片女一号的不二人选,而此时的男一号“大丈夫”人选却还遥遥无期,直到1983年8月开机之前,才在成都市杂技团选定了郝勇1 |7 O; L% F" u: A$ z# [
' h) _) E, U0 ]" p
夏日的华盖山上,每天清晨依旧有许多习武健身的人,近日却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温籍著名武打明星张小燕,一下子让人的思绪回到三十多年前。
( V, o+ s* S+ [1 V; b) g
) P0 _7 v8 J* l% `. t! V% [
张小燕1983年出演《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的小媳妇,当年曾经轰动神州,不仅是她美丽俊俏的外表形象,更因她演练的刚柔并济的蛇拳,曾赢得全国观众的心。后来她回温省亲,常上华盖山锻炼,那出神入化的蛇拳,在华盖山的树林中穿梭翻飞的掌影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 q+ A  w' _! X+ G4 ~

. h4 v/ X3 K6 w8 H在《自古英雄出少年》中饰演小媳妇# F9 S2 q( p& _
但1986年后,张小燕出国了,之后很少再遇见她。这次她回温,寻找民间的传统武术师傅,于是在华盖山、中山公园拜温州传统武术师傅金光林、卢宝清为师,学习站桩、太极推手等内功技法,并赴杭州拜访了赵裕庆等内功高手,走访了温州南少林罗汉拳、温州范氏四象拳的传承者等,希望能多了解一些传统武术的精髓。
" r7 K# m3 S$ x% ^) d4 [7 F从小习武,以为是练舞& V1 `- \/ n* {  K
看张小燕的功夫表演,不啻为一种极美的艺术享受。那敏捷的身形,柔韧的肢体,动作洒脱,基本功娴熟,用俗话说,这是“少年功夫”,即从小练就的,可谓功底深厚。
* l% ^% P4 w6 P+ ~为什么一个女孩子会选择武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张小燕说,她祖籍平阳,1959年出生于市区山前街的美人台。小时候,她体质比较弱,经常感冒发烧,母亲就介绍她去跳舞,希望能锻炼身体。后来无意中听到她的邻居秋平说,市体校有招武术学员,秋平所在的建设小学有组织学生去报名。张小燕把武术理解成了舞蹈,也就跟着去了。到了沈承明教练的武术队,看见很多小朋友在那里踢腿翻筋斗,她以为练舞蹈就是这样的,居然很快就融入进去了,练得相当勤奋,反而成了出类拔萃的运动员。于是,张小燕这一生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 ^/ t+ J/ e; P2 Y  Z张小燕的母亲也觉得,练武术可以强健身体,所以也很支持她。由于成绩优秀,1972年她入选浙江省武术队,在陈顺安教练的指导下,连续多年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上获得蛇拳、双剑、枪术等单项冠军及全能冠军,成为中国武英级运动员、武术八段。数十年的用功,张小燕对于女孩子修炼武术的体会是,武术能够培养女孩子大胆、稳重的性格,可以使女性更独立,同时也可以防身健体。" a  \- u- d% _7 X- z
因《自古英雄出少年》成名
& [. J' w2 T' R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的武侠电影风靡世界的时候。中国武术协会从各省选拔优秀的武术运动员,组成“全国青少年武术代表团”出访欧洲、非洲等国,向世界传播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其中有李连杰、张小燕等,队员们一起到北京集训,接受当时中国武术泰斗李天骥、沙国政、于海、吴彬等老师的训导,曾获1963年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的陈道云也是他们的教练之一。代表团的精彩表演,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法国“世界武术大会”上表演( J: z# N& h1 Q" h* O
八十年代初,香港的武侠片风行大陆,香港明星夏梦制片公司通过当时的国家体委到浙江省武术队选拔演员,这时的张小燕已连续多届获得全国冠军,她表演的蛇拳风格独特,极富艺术性,而长相俊美的她不仅有江南女子的温柔,又有习武者的刚强,于是被导演一眼看中,邀请她担任《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的小媳妇这一角色,此后,她接连受邀出演了《决战天门》、《中国赌王》等影片,成就了一代武打明星。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演艺生涯,张小燕平淡地说:“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 G8 M' J" l2 F" p出任法国国家武术队总教练# z7 q3 i' `1 o# L& T

/ q' W, l( W2 B; a" ]* j1986年,张小燕从省队退役后,去了法国。从1995年到2007年,她连续12年担任法国国家武术队总教练,为法国培养了数千名洋弟子,其中许多优秀的竞技武术运动员,在世界武术锦标赛及欧洲武术锦标赛中为法国队赢得长拳、刀术、枪术、女子对练、男子对练等多项冠军荣誉。
( s: V9 W; W! V- G/ S+ A# P# G在法国的几十年间,张小燕目睹了世界各国传统武术项目在欧洲的发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日本空手道这一运动项目,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虽然空手道起源于中国,但经过日本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他们的传统文化内容,甚至超过了中国武术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极为团结,注重礼仪文明。而中国武术给人的印象,则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内容上更像花拳绣腿。这使张小燕深感忧虑。于是在2008年,她毅然辞去法国国家武术队总教练的职务,与她的弟弟张潮龙一起成立了中法传统武术协会,希望从竞技武术回归传统。张潮龙也是位武术家,少年时即师从温州武术名师袁镇澜先生,因此由他担任该协会会长,负责行政事务,而张小燕则担任总教练。该协会的成立,意味着其研究方向的转变,其意义与竞技武术项目不同,是希望能够开发和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内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期间,每两年她都会组织一批太极拳学生访问中国,同时了解中国书画、茶道、中医、佛教与道教等,通过武术传播传统文化。( O' c& n: e8 s, Y
在法国数十年传播中国武术,张小燕的影响相当广泛,法国贝希(Bercy)国家体育场举办的“世界武术大会”,每年都盛情邀请她上台表演中国武术。这个大会有泰拳、空手道比赛等,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巨大,而张小燕的表演,作为保留节目,成为该大赛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3 Z; c  q( ^* C+ H+ F1 E回国探寻传统武术之根  h; \* C0 p1 a8 R9 p0 x
在国外教学的几十年,不但磨练了张小燕的武术实践,也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使她见证了各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等,这使她深入地思考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除了竞技武术外,如何更好地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武术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摆在她面前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她认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存在巨大的差别,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竞技武术是规则严整的方形体,有棱有角;而传统武术则是一个圆形体,内涵丰富而多变,需要不断发掘整理。! n" F9 p/ t2 a3 D9 ?
因此,这几年,她总是经常回国探寻中国传统武术之根,四处寻师访友,学习研究各门各派的特点,不耻下问。这种虚心求学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与敬佩。要知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张小燕早已功成名就,在武术专业领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于有些人来说,对民间的业余武术习练者可能不屑一顾,而张小燕却非常诚恳地向他们学习。在学术上,张小燕总是说:“学无止境,当我向他们学习时,我就抛开自己以前的成就,把自己的过去当成一个零。”( R' R7 v, b5 B( d4 y5 I
张小燕,这位从温州市区山前街美人台走向了世界武术巅峰的美丽女子,她的俊美真可以成为美人台的一个传说。7 z" }: y; `- v, A) V4 s5 B! E0 c

" o* K* O* a) [) h8 b  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ideo Game Do It Yourself ( 闽ICP备14000865号 )

GMT+8, 2025-4-7 08:37 , Processed in 0.0978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