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0|回复: 2

被丢货、被盗窃……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被平台欺负惨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1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805 于 2019-3-13 23:55 编辑
$ @0 v6 V# m" C
/ [/ l* |5 {) ]8 }7 }: z+ B) w划重点:
2 c, O0 u+ j; }' V. m3 j1有中国卖家怀疑,当看到某款商品热销的时候,亚马逊会拿走卖家的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对卖家宣称“货丢了”。& V8 l5 e% ~2 l2 B! H7 i8 n
2“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1 F; E5 B; y7 s: z: t3 s+ B& x% n
3亚马逊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
; `) i3 a$ Z5 z3 L$ V4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
; R( y$ |* V, }/ v5亚马逊完成了垄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来对付中国卖家,而不用去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玩法。+ }* X* C$ s/ w7 C% N* i1 J
亚马逊每年数十亿美元营收来自中国的“中小跨境卖家”——他们已成为这家全球电商巨头最依赖的跨境卖家群体。但是现在,不少中国卖家和亚马逊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 B+ O/ g2 B$ w& B
, G8 c( [3 G( N0 L( }8 x他们指责亚马逊使用隐蔽手段侵害他们的利益,“歧视”对待中国卖家。而亚马逊在过去两年针对中国卖家单独设计了一套“惩治”体系,并利用自己对平台和规则的掌握,加速收割优质的中国制造资源,壮大自己的自营品牌。在双方的博弈中,中国制造突破过往代工模式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 M0 X5 T. P) ^# [- Z- \5 i4 {+ `( G+ p; W+ T& {
“货丢了”
( N1 }( r! c: f% w8 l- P
' c; r8 q' N7 S" |& `/ L8 r- B2017年夏天,一款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玩具产品在亚马逊上突然走红。来自中国的薛畅所在的电商公司正是这款玩具最早的一批卖家。& Y* T+ N0 S: r& w1 Y
0 ]' c/ u9 p" z0 _% C7 a
货物供不应求,薛畅立刻开始着手补货。很快,从中国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的新货运送到他们租用的亚马逊美国仓库。亚马逊告知,货物已完成清点。! U" S- C0 I9 A2 S1 b7 V

9 ^- I* s5 t- T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发生。数以万计像薛畅一样的中国电商遍布全中国,他们每天通过亚马逊把大量货物卖到美国。亚马逊则通过收取佣金、销售提成以及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从他们身上赚取收入。, ^, A: a4 D$ x& p* R+ |

5 m3 c6 W8 {3 b! c% t7 r; Q& m/ f1 R' q) b4 X
大多数中国卖家选择的亚马逊 FBA 服务,卖家的仓储、物流等都由亚马逊承担  V# u6 R" {( K+ a
但是这一次,事情的进展有所不同。
9 w. n3 A+ c3 k* c: e* Y& h. p
- P6 _1 z1 C5 A$ A+ p: S就在新货即将上架前两天,薛畅在要求亚马逊清点货物时却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亚马逊的邮件。邮件通知他们,这批新货“全部丢失了”。, Z  W: h2 k" X

0 ]! b4 L9 u  e# v8 {) ^  S薛畅和同事瞬间懵了。已经连续加班一周的团队,只能眼巴巴看着销量快速清零。“没有买家会等你,这个爆款从此就与我们无关了。”& i+ b, T: ~- S: ^

6 v8 M" \& l. N& u而紧接着,更吊诡的事情发生。2 B1 i0 H2 u; V5 X" n6 r3 u* j
; q( S$ C8 W# k7 K" f
就在通知丢货后几天,薛畅发现,一个新的卖家开始售卖同一款产品,而这个卖家正是亚马逊自己——一个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他们的售价也比薛畅的售价高出不少,但销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热销。
1 ]% U& c2 s5 s3 R9 W* j# L' _/ ~, e6 f: B, z" S
“这之前我们根本没见过亚马逊这家店在卖这款产品。而且这个一直是很小众的产品,哪有那么多工厂马上就能做?”薛畅说。左思右想,他只能想到一种解释:“我们和很多同行都怀疑,这是亚马逊拿走了我们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
  Q& f9 m) K2 ~7 ^
1 y5 y! C' m2 _% ~令他们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亚马逊这个平台的模式:亚马逊既是平台方,同时又通过自营品牌在平台上卖货。“亚马逊经常帮助自营打压其他三方卖家,” 薛畅说。* i" g7 m) A! `: Y+ @

6 `9 v" c' p' i& L但薛畅无法找到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而且,亚马逊也早早在平台的规则中写清楚了对“丢货”的处理方式:亚马逊造成的丢货,会全额赔偿。当然,那些已经支付的仓库费用,以及为此批货物付出的广告费用都不会回来。
( p$ c" J; X. m7 U0 @6 @+ O4 l- _
) t0 r7 Z! r4 A# \“丢货这种事情每个中小卖家都遇到过。想想亚马逊的体量,丢货确实不可避免。”在PingWest品玩调查的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十余名卖家中,几乎每个人都对丢货习以为常。
; b6 G, A$ ?  K" k- G8 F, c4 R( E1 M
他们认为,“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
/ U; ?# ~5 k! o0 \. }, a* j+ @/ j. A; o. g/ @3 F% U$ X
与淘宝不同,亚马逊淡化“店铺”概念而强调“商品”,同一个产品用同一个销售页面(listing),只有卖的最好或权限最高的卖家可以决定listing的内容,并且成为默认卖家,其他卖家则被折叠显示。“跟卖”指的是售卖其他人已经卖的很好的产品,这往往能省去前期的用户培育以及推广成本,是一些小卖家刚开始经营时常用的策略。
! r. {6 H. V3 J, [+ I: ]/ j) a$ y& ?6 P6 B, ~- z
" o  T# C2 X+ I! F
(图片来源:跨境电商司机小梁)
2 J& P0 s! a  F' u8 Q! ~' A$ W亚马逊上一个产品的 listing 页面,大多数顾客会直接选择占据了默认购物车(buy box)的商家,而其他卖家会被折叠(右下角的其他卖家)用户需要点击打开名单进行选取,在操作上多了很多成本。
0 ^% X% F: K) K( K0 t2 z2 B$ X/ r0 K% ?, \
但当亚马逊决定跟卖时,它会直接成为默认卖家,并获得修改listing的权利。也就是说,强行夺走你的顾客。
9 J7 E# Z( r$ t6 X# ?* N; L0 A* L
深圳卖家陈盼在今年年初销售的一批家装产品,因外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损坏而遭到退货,当货物退到亚马逊仓库后,亚马逊告知陈盼,他们决定将这批货物买下。3 M( h7 ~+ f( X5 f+ R. y1 k

# j, o' }, B8 W“这批货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外包装有一点折损。但亚马逊要低价买下然后自己卖,你没法拒绝。他并不是跟你商量,而只是通知你一下。因为这都写在他们制定的规则里。”
4 k- [# h& E3 i, Z; d  [4 D4 h; ]" ?0 n8 w3 f9 P1 @
之后亚马逊自营很快上架这批退货进行跟卖,并迅速售罄。在这期间,陈盼的货一件都没卖出去。
1 {; R% o2 J7 Q7 |/ x
. p% u7 g7 \; U; p2 \“亚马逊的确会用各种手段打压第三方卖家来扶持自营品牌。”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士对PingWest 品玩说。“有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偷你的货,而是通过丢货这件事制造一个时间差,电商卖货,时间窗口一过,就什么都没了。”
- |# g/ p7 P. u+ ?8 B
2 ^- f% b( Z8 j0 e7 J8 B4 ~: ^多名接受采访的跨境卖家都表示,自己遇到过因亚马逊突然通知丢货而导致自己热卖产品断货的经历。他们认为谁在这些过程中最终受益了?
. V8 ^* N. p4 ~( q
  b% \# J  G/ O. P“亚马逊的自营品牌。”8 L7 I5 p0 u2 e& `1 j% Q3 z6 T

, {/ W4 R& H$ p“这几年遇到的莫名其妙的丢货越来越多。这时候你就知道事情不对了。”陈盼说。% e' }$ h- C8 ~& L

1 g% g/ ^  s, b+ L- D8 |' ^我自营,你供货1 p0 z4 y: R7 c% B8 B0 u
# T9 i! Z* I7 l' o1 @% m7 [# j, ^9 g
这些跨境卖家之所以第一时间就怀疑亚马逊,是因为这个美国科技巨头向来不掩饰对自营的品牌的扶持。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是亚马逊被商家们诟病最多的地方。
0 h7 s% J" J; C0 D( \' i% U, i) `# N" n& C0 S
亚马逊由贝索斯创办于1995年,最初只是一家网上书店,之后扩展到其他商品并开放第三方卖家进驻平台。2017年第三方卖家销售额首次超过了自营产品。这些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商品,在给亚马逊平台提高销量的同时,也成了亚马逊的“小白鼠”——卖的不好的会自然淘汰,而卖的好的产品,亚马逊随时准备好进行收割,由它的自营来垄断销售。
; }% `3 t2 w0 V) U* c( ~
6 l# d0 T1 _2 v5 t/ x0 q9 b5 x从第三方卖家身上赚佣金,与自己直接卖货相比,显然后者利润大很多。尤其是前期的试错风险都被第三方小白鼠们承担的情况下,亚马逊的自营只需要收割利润即可。
9 D5 W5 B3 Y# D- ^- i. i  @. P2 e
“对于电商来说,数据最重要。而现在数据都在平台手里,什么好卖他们比谁都清楚。”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分析道。“另外,流量排名也是他说了算,只要他自己做,你花多少钱也永远拍不到他前边。”
6 r1 j) }- F! e; z  b+ S
. _6 P  ~9 G% {# ]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会标上“amazon basics”的标记,在搜索产品时,自营产品基本上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而且对于用户来说,有亚马逊背书,产品会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据许多卖家观察,亚马逊用于决定商品推荐位、排名等的一套算法,在自营商品这里都不再适用。
: T( j0 ?1 Y5 _% b7 k# Q, j' ~1 g* c" p; l8 }

# e) L! Y* a5 \9 c“我去看过他们自营的一款充电线,首页全是一星差评,漫天遍地,但根本没有用,照样一天几千件的卖。”一名在深圳从事3C类跨境电商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说,那之后他就停掉了自己的同类产品。“这就好像去沃尔玛旁边开了个便利店。你怎么可能竞争的过?”
: Z% G3 C% {3 M9 t7 r: Z; k
. i$ H* H+ B/ u$ c8 l7 y“其实亚马逊从第一开始就会告诉我们,它会考虑所有产品都做自营。” 他说。“就等于一开始就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
" Z/ p$ Q2 ]( R. W3 V
: p4 B( u5 {% B# y* O  j既然考虑所有的产品都做自营,亚马逊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跨境的独立卖家,而是单纯的制造供货商——它可以用“上帝视角”的数据能力,寻找那些更新换代慢、品类(SKU)少、销量巨大且比较稳定的热门产品,用自营品牌推出同款,靠巨大的流量优势来垄断销量;它也可以直接找到热门商品卖家,将其“归化”为自营品牌的供货商。2 e1 v- j- I2 x2 ?6 G8 s% [7 p
; m% J" @. S( H4 `7 m  c
当被亚马逊找到的商家拒绝合作时,事情有时会变得很难看。; s2 l. D3 w9 i* T; z9 R
& i- l: f  R3 Y) T' T: G
2018年底,杭州一家中型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何平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我们邀请你成为我们的供货商,与我们的自营品牌合作。”邮件来自亚马逊美国总部,他们看中了她销量很高的一款汽车配饰。邮件提到的合作条件,相比于当时她自己销售和运营的利润率大幅降低。- w& ?* c0 s/ N2 o) U
8 d/ B( S/ Y8 d4 F( ]9 y! q2 a
她看完邮件后很快选择拒绝这个邀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把利润拱手交给亚马逊”。何平的父辈就在浙江经营家具代工厂,她知道传统代工业务的弊端,也知道中国制造该如何升级。“没有自己的品牌,无法享受品牌溢价,辛苦到头却需要依赖上游企业,定价权也不再自己手中。”而亚马逊此次看上的产品在她经营多年后已经初见成效。她想留住这个品牌,并且把它做大。  A( ], ?' M  c& q6 w; B0 h4 s

) |" m/ q  @+ F% P0 H8 h4 i$ y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她的预料。
* Z3 j5 [/ G: {+ ~# W$ y* e* {7 ?
4 k6 P; ?  N0 F1 ]就在正式拒绝亚马逊的邀约6天后,坐在办公室的她突然听到屋外负责运营员工的喊声:这款被亚马逊看中的配饰被平台以“侵权”为由强行下架。
  X5 z' X6 o( Q
" o) j$ \0 Y$ \3 V& l% B$ d, b何平立刻开始联系客服和招商经理。经过一个月的低效邮件往来后,她发现,亚马逊给出的理由是产品描述中有一个词语涉嫌侵权,但事实上这个词语只是这个产品对应的英文单词。
& a8 ~$ }" n' x4 k" }) Z, x
' S/ P5 y$ J7 o5 \  ?1 r: T“它说你侵权你就侵权,”她说。“最终我们花了一个月证明这个词是中性的,但已经晚了。”这款产品已从从排名第一跌落到百名之后。她将这个经历理解为“拒绝亚马逊的代价”,认为这是亚马逊给她的一个警告。. T& @) B  I2 {% V# {0 h* ]
) O; p- j1 p" h# ?/ r' p
根据多名亚马逊卖家的观察,去年亚马逊新注册了大量自营品牌,平台上的自营商品比例也明显增长。同时,越来越多销量较大的跨境中小卖家接到过亚马逊的自营邀约。他们中不少人选择成为亚马逊的供货商,将利润再次拱手让人。
( q. m6 q/ N3 e( _+ I' r- j6 }/ y3 a. Q* m5 @2 h: w: |7 x
“不公平”& n7 P9 [* C" M) z9 E1 d

* l0 [4 A$ |* |* l/ X5 r亚马逊近年来很少谈论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从未公布过来自中国卖家的数据。不过,根据一些公开数据可以大致计算出中国卖家为亚马逊贡献的营收。
3 }% E, F  Q1 h: R! M2 B5 d" d$ T5 v% S) L3 L( w: z% m
2018年全年亚马逊从第三方卖家获得营收为427.5亿美元。此前贝索斯的股东信中曾透露,2017年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中有25%来自跨境卖家。由于这部分收入与商家的营收直接挂钩,因此保守估算,跨境卖家贡献的服务费营收为106亿美元。# K" |5 [6 v: `& t/ U! J, J
/ Q* r% l* H/ I# E/ p3 u
据PingWest品玩调查的中国跨境商家普遍估算,亚马逊平台上的跨境卖家至少有50%来自中国。粗略计算,中国商家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给亚马逊贡献的营收就在53亿美元以上。
0 _& {0 R! F1 G( H, }5 N4 c1 [6 T! z7 P2 f9 r1 O$ f" a

0 m+ H3 S5 W% T" M& q- v" o0 p2015年的一场活动上,亚马逊在中国推介全球开店业务
2 S" u" V5 E) P$ K% ^* G9 U“这还没有包括那些因为有美国公司而被统计成美国卖家的大卖家。中国卖家真正的贡献比这肯定要更多。”一名中国跨境大卖家表示。
, g  T2 B# n. P2 h" v8 t* B# ~; F; W4 t  J9 P* |
但是,如此体量的营收贡献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却发现,自己和亚马逊间连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都没有了。( M4 g, U+ R: O
6 l* c" Y  K& u/ {  f$ `
这背后是过往8年亚马逊与中国卖家之间的僵持关系。5 D3 _( V; O& t5 F, G

. x2 e) v# b9 p' E0 Z5 b4 S8 c. N& ]2012年,亚马逊推出名为“全球开店”的新业务,立刻吸引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厂家们。他们依靠低成本及供应链等优势,迅速成长为平台最主要卖家。根据亚马逊2015年透露的数据,短短3年其平台上的中国卖家数翻了13倍。+ P) E) K! D5 G) S/ `6 Q

- Y% w- l; h0 d. D- f$ e" X“全球开店业务最开始推出时明显感受到他们想希望吸引更多商家,因为亚马逊投资建设的仓库当时很多都空着,没人用就太浪费了。当时的各种费用都很低,入驻门槛也低,更别提完善平台管理规则了。”陈盼说。
3 k$ d9 h. G& p: v8 l1 S0 B, R9 N: T6 [! I) }4 A( a7 B
“2012年到2015年是中国卖家躺着赚钱的时期,只要你不傻就都能赚钱。”一名如今在亚马逊上销售额已达数十亿的卖家说。当时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华强北模式,“把东西放上去就能十倍几十倍的赚钱,简直暴利。”
5 k% }, [0 I; k6 E* G8 P2 J& k) u! T
中国卖家蜂拥而至,紧接着,熟悉的一幕发生:大批中国商家开始通过刷单、刷评论、买卖数据等方式钻平台漏洞,并加剧了亚马逊上假货和山寨的问题。; Q4 a2 b6 `! C5 g3 x. T% N8 k
8 a& K8 v* m" A3 c, }) g) J
“当时很多中国商家真的是乱搞,一方面伤害了亚马逊平台,更重要的是彻底破坏了中国商家群体的形象。”这名大卖家边叹息边说。4 j( _. M: k7 K! c, }

3 R  J/ o* y* [  c1 |; i. s+ X于是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开始针对中国商家加强管理,首先对假货等问题进行处理,重点提高中国卖家准入的门槛,但规则方面仍然不够细致,刷单等现象依然存在。”2015年后,可能更多是需要你有更高的运营技巧,但赚钱依然比较容易。”陈盼说。' {, X( H+ D0 E' j0 W+ M2 [! `

5 h9 @" J( ?' ~9 m8 D( `9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805 于 2019-3-13 23:56 编辑
% |  M* _4 y& m# Y: U
7 Y4 ^3 Q; G% q" L: ^) b8 |1 q" M同样在2015年,通过收购卓越而进入中国市场的亚马逊c端业务,在11年的发展后越做越糟糕,市场份额已经跌到1%。在华c端业务的落寞和跨境卖家乱象丛生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就是亚马逊这家美国公司对中国的不适应。
" E4 r, Y  C( v- L0 h
: `1 b7 i" X% z& X# w& P# {“亚马逊进了中国才发现,补贴跟本拼不过阿里京东,也从来没想到有刷单能一夜之间刷到排行榜第一的玩法。”一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表示。他透露,这背后是亚马逊中国在整个公司尴尬的位置。
6 n* G$ e4 X! H/ B4 L" f* _1 S! z- |& i  W( s
“整个公司从来没有什么有实权的华人中高层,中国区不断扩招的是各种招商和业务人员。虽然落地了中国市场,但依然不接地气。”" {  V0 U3 O4 P% ~0 j6 n' S3 |

+ k+ _4 Z! ~( J. a" T6 g公司没有起色,不少亚马逊中国员工却靠着倒卖资源获取巨额利益。多名卖家都表示,在2016年,一个亚马逊招商经理靠灰色收入就能年入千万。这更让总部对亚马逊中国感到不满。
6 B7 A' f3 O8 u- |) V( t1 L& ^3 @0 M0 L9 q+ j* i3 p" a
但跨境业务并没有像c端业务一样彻底失败。自2015年起,亚马逊开始成为中国跨境卖家进入美国市场的最重要平台。“到2015年,很多eBay卖家因为成本问题抛弃eBay等平台转投亚马逊,同时阿里的速卖通也开始将重点放到美国以外市场,想做美国市场的中国卖家必须依赖亚马逊。”& t* i# z( _# ?  ?" b8 @
# |$ \4 U& }0 d; `* k1 P
这客观上让亚马逊完成了垄断,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来对付中国卖家,而不用去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玩法。
! e4 S$ c  C4 `* F% v4 C5 F# F/ o
2017年底到2018年中左右,亚马逊开始下狠手治理中国卖家,为中国卖家量身定制了一套新规。. g& e$ t# f8 K3 F
- K4 M+ e8 _# ]
据多名卖家向PingWest品玩介绍,首先从卖家准入上,中国卖家需要提供更多繁复的资料,审批周期拉长。其次,对于中国卖家的各种重要指标直接用绝对值进行限定。比如顾客留评率不得超过3%。“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买了产品,如果有超过3个人留了评论,不管这些人是不是真实顾客,都会按照刷评来处理。”4 _% {5 t. U" v! Q8 A5 W
/ j3 q  t3 s7 m; _$ {+ v
而对中国卖家影响最大的是这条规则:亚马逊规定一旦在经营中有人举报商家有侵权或刷单等行为,亚马逊不会做任何核实,而是直接“封店,冻结款项,扣押货物”。
+ H0 P8 l1 S1 Z& t1 K0 Q  Y1 t# {% H6 |- r
“我们知道事到如今都是以前中国卖家自己作的。”陈盼说。“但是这些规定出来后,效果其实完全相反,那些以前乱搞的卖家开始恶意投诉,亚马逊的这些规定反而给了这些人新的武器。”
: V6 \% Y% w4 L1 j; A) S1 V% @- W# ?( F/ {/ y! U# k: R
亚马逊对中国员工的大幅削权,也让合规经营的中国卖家维权变得更难。据PingWest品玩了解,2017年底,亚马逊首先将贩卖内部数据的重灾区客服岗大批转到印度地区,然后将中国的客服、招商等人员权限降低。: h. L. j5 n/ o3 y7 i0 d

* a) b! ?# t+ G& X) B“以前销售额高的卖家都有客户经理直接对接,出问题能及时处理,比如遭到恶意投诉,能在被封店前完成申诉,避免损失。现在好了,他们都没这个权限了,而且大部分中国员工只负责招商,都不知道要找美国的哪个部门来解决。”何平说。+ Z6 N3 C6 b! n7 B
/ {+ r) G% @7 p
据多名卖家介绍,亚马逊要求被投诉的店家自己证明自己没有侵权或刷评,但问题是通知邮件里根本不会告知具体是哪里违规了,只会告知违规的大类。这导致许多急需救回店铺的中国商家,只得通过灰色渠道去获取信息。而一封可以帮忙弄到内部信息,搞清楚违规具体原因的“申诉信”,市场价已经到了十万人民币。  c3 r, w( I) r& ^& C5 ]: N4 B
5 |& y# P: d& `+ q$ J
这种适得其反的结果,让很多中国卖家开始怀疑亚马逊的真实意图。- `0 A+ Y. z9 {/ j( c" b4 E

9 _0 L& G) t; ^) b在处理中国卖家的问题上,亚马逊的思路并非让更“靠谱”的美国员工接手,而是直接减少了对中国卖家的服务。据亚马逊卖家透露,亚马逊还调整了美国客服服务中国卖家的时间。以前是美国时间早上,中国时间深夜可以打电话联系美国客服解决问题,现在亚马逊将美国客服对接中国卖家的时间改成美国的下午,也就是中国的早上。4 `0 K+ z/ l( Q+ G$ k( S. L% i6 t3 X

- o) u' b+ n) Q& S* J( g“但只要你是中国电话打过去的,永远都直接给中国客服接了。”陈盼说。“你只能发邮件,而亚马逊回邮件是出奇的慢。两三天回你一封也是正常。”
1 j! s4 x2 c' K, o  v0 ~" T! P) I% ^$ T* N. [, m0 R, q' q/ E. ~
亚马逊接下来的另一些调整,更加深了人们的怀疑。
9 \3 f7 `; Q% H# M4 T
" I3 G) T- L+ w! p$ |在对中国员工削权、减少正常服务支持后,亚马逊中国又推出一系列包装成升级服务的产品,而提供的就是原本那些招商经理可以提供的服务。
1 \% M, l- a' R$ N# B2 l$ X, Q) u# t' S/ p1 ?
“一年2500美金。”陈盼透露。很多卖家认为这就是变相的保护费。“亚马逊对中国商家根本不在乎。如果是个中国公司,它早被骂死了。”4 u, d  v/ q0 v2 [$ t+ z: n! w6 \

6 @( q4 n6 Q, }8 z/ p$ N8 y4 b“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你必须听我的,按照我的规矩来。他不会来试图了解你的运行方式。而且他还很直白的通过这些规则为它自己牟利,都不带遮掩的。”陈盼说。一名亚马逊中国客服人员对PingWest品玩形容,其每天都在收到各种申诉,但实际情况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国卖家还停留在连举证都说不清楚的阶段。”0 Y9 h* f$ v$ r: y  w" Q2 \

! k1 Y7 v) o# y8 a“平台在他手里,规则是他定的,我们就需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何平说。+ _, x' f7 N& l7 J- i* n; O
- g7 y  R# I2 f7 B# \
动机:只要中国制造,不需中国品牌
  F$ q' N7 q' y5 Y( w
% k8 k0 z' H2 {/ }0 n( @; d+ Q亚马逊用最小的成本搭建起一个针对中国卖家的“惩治”系统,这使得占了亚马逊半壁江山的中国中小商家们,在事实上进入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所有正常的沟通和服务渠道关闭后,中国中小商家纷纷开始争夺亚马逊官方推出的一些“特权”资源。其中,2015年推出的VC(vendor center)受到热捧,而这也正中亚马逊“扶持自营”的下怀。9 W" P- T  [+ [6 \+ W) M( o) [

& }3 J* n# }  m+ {- x  ]& IVC 是亚马逊推出的一种“类自营”的账号。它采取邀请制,由亚马逊进行邀请,受邀的商家与亚马逊签订类似“批发”的合约,为亚马逊定期供货,产品由亚马逊运营和销售,而品牌还可以留在商家自己手中。1 D- J; e6 v2 B8 k% n0 j$ G  _
, u4 [' H1 O" H4 V* K" I- `
但事实上,在这一关系中,最终的定价权已经被亚马逊控制,而且回款周期变得更加漫长,往往在90天左右。“所有靠品牌带来的好处其实都没了。”一名VC 商家说。" E7 y- D7 J8 N1 I7 O$ N+ e+ r
0 H+ [* r6 S: `7 T5 S2 |+ R
* `# z; {- k0 _) l0 T
VC对应的普通账号为SC,两者对比,VC为了获得流量扶持需要付出很多(图片来源:forbes)/ k; z3 q4 v; w. C; I
亚马逊把 VC 账号视为自营对待,使它不仅有流量倾斜,还拥有比普通账号强大的多的特权。这部分特权甚至包括“修改其他人的Listing”,也就是当VC和其他普通卖家同时销售同一款产品时,VC商家可以修改掉其他人的Listing。上文提到过Listing对于销售的重要性,此举基本让没有对自己listing采取保护措施的普通商家赤裸站在VC面前。
( Q3 y; I& @$ G& T9 I( d
# p0 i! k( o% _( T9 g- u9 P“基本可以说,亚马逊给了VC巨大的权力,足以让他玩弄其他普通商家于股掌之中。” 薛畅说,“如果他想玩死你,也很容易。” 在PingWest品玩接触的多名中小卖家中,几乎所有人在使用非VC账号销售货物时,都遇到过被VC账号恶意跟卖的事情。! o% T. R/ W8 L

& f9 H( ?# g+ Z. v- r“曾经大家接到亚马逊VC账号邀请时,还会判断一下自己到底是需要走量还是需要利润,因为成为VC会让你利润率下跌很多。”一名拥有五年亚马逊运营经验的资深卖家对PingWest品玩说。“但随着亚马逊收紧管理,VC相当于变成了官方授权的特权者,每个不是VC的商家都恨透了VC,但同时自己又很想变成VC。这样才能自保。最终结果就是,基本没人会拒绝成为VC了。”
8 [. A  ]" v& j4 u7 ^
5 \) v2 [: i) GVC本身就是亚马逊为发展自营而推出的账号,这样一来,它在“吞”掉优质商家利润这件事上的阻力就更小了。# Q, X2 e% @9 o) K6 \
4 S; S) y9 C1 N( J' p4 l
“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卖家资源的定位,其实一直就是一个大的代工厂。”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的人士表示。据PingWest品玩了解,亚马逊今年的目标已从拉拢商家进一步下沉到拓展工厂,它将推出名为“LBP”的新计划,基于亚马逊平台的数据判断出卖的好的品类,然后直接找到工厂,要求其为亚马逊的某个自营品牌贴牌生产。亚马逊会保证给这些产品大量引流,借此吸引厂家。“这样以来,你卖的就彻底是我亚马逊的东西了。”这名知情人士表示。1 k/ ?  x  b8 x3 w) u, u4 M- ^2 M

- @0 d4 R: b' F: a亚马逊也已开始为此计划招兵买马。据了解亚马逊中国招聘情况的人透露。亚马逊中国去年不停在招募招商团队人员,“headcount好像没有上限一般,全国各地都在扩招。”而这些招商人员的工作就是“跑工厂”。
6 Y2 Y9 R3 J; t5 L# n8 N9 L& `* Q8 @
一名已经在去年与亚马逊签订类似合作的工厂主对PingWest品玩解释了他的决定:“美国客人出手大方”。
/ p( y5 o* I9 g% Q$ v! t1 n7 |, [) E/ Q2 }
“正常做电商,一开始合作时对方定个两三款产品,货量能拼够一条货柜就不错了,但这亚马逊的单子,一款产品就能定两条柜。” 这样的大单在跨境电商整体进入低迷期时更显的难以抵抗。7 _. l' l4 b/ ]9 d8 y: n! d7 D

  t" P+ z% X4 E( h& T工厂当然也要付出代价:首先,账期从以前和其他电商公司合作时的“一天都不给”,延长到了90到120天。而且,他此前已经营多年的品牌也不得不放弃,因为“必须贴亚马逊的自营品牌”。
' n+ t/ \: i5 N. A. c+ O6 ?
8 G9 o: N+ g6 x1 h这么做其实就是回到了代工时代。但这名工厂主明显没有心思考虑这些。
0 b+ X6 }; \4 V; g0 P8 t/ X0 k. r0 Z$ \$ E# q
亚马逊的实际行动与与亚马逊中国对外的宣传完全相反。在2016年上任的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口中,亚马逊正在帮助中国公司“通过亚马逊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代工厂的突破,开展创新,打造全球品牌,实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在2018年一场高规格地方政府论坛上,张文翊更将亚马逊的这一业务与“一带一路”战略挂钩,称亚马逊在搭建一条有效、便捷的“线上丝绸之路”。
  @; v; [9 z8 v" X) t
$ `3 C4 d$ E/ Z5 L
1 y6 ~* C  J. ?7 w% c, ^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
$ v0 r  B, y; E. H但事实上,就连亚马逊中国自己也很难举出符合他们宣传的成功案例。在2017年的一篇公关报道中,亚马逊拉来中国跨境电商集团有棵树作为正面案例。但事实是,有棵树从未摆脱“贸易商”和“低买高卖”模式的束缚。$ f+ b3 d: ~0 c7 w  W! a: ?
2 f. b3 U0 K% K" a
“没人知道有棵树在卖的品牌是什么。”多名跨境电商称。而据PingWest品玩了解,有棵树以及类似的一批跨境电商大集团都在去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有棵树在去年年底完成出售,以3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天泽信息,而类似的靠贸易商模式起家的跨境电商集团环球易购裁员30%,傲基裁员20%。: ~" j! `) `* M9 G! y: d

4 ]! @1 F. L6 f6 X- u) u# q. t+ v; Z“在最好赚钱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铺货的模式。没有意识到要为之后考虑,把钱投到研发和品牌建设上。”陈畅说。“现在随着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管理收紧,并加大对自营的扶持,很多品类对于第三方卖家来说已经没有空间了。而事到如今,再想慢慢做品牌也基本不可能了。”
* y2 j5 Z& l5 d0 \0 D' H3 k1 t% N% T6 Q( ^. ?5 x

0 o2 {' G' y: F9 `2 ^5 F; y( n
( s* z0 a4 m6 ^# I- G+ l! CTHE END, w2 _2 a% G& l3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ideo Game Do It Yourself ( 闽ICP备14000865号 )

GMT+8, 2025-4-6 11:56 , Processed in 0.1474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